星辰文学
文笔好高质量完结小说推荐

第2章

“认知同步率峰值……”

这七个字像一句冰冷的咒语,整晚都在林知意的脑海里盘旋。她试图用淋浴的水声冲刷掉这种被数据化的不适感,温热的水流滑过皮肤,却无法温暖那种从心底渗出的寒意。

她站在公寓的落地镜前,看着镜中那个眉头紧锁的女人。她是林知意,“心痕”的创造者,一个信奉理性至上的工程师。可现在,她最私密、最愉悦的智力体验,被一个闯入者用她最熟悉的方式——数据,精准地捕获并解剖了。

这感觉就像被剥光了置于大庭广众之下,而且剥光她的,还是她自己引以为傲的“科学”。

她用力擦干头发,走到书桌前,打开了私人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是她备份的、“心痕”最初始的算法架构图。那时,代码里还带着她对情感模糊性的敬畏,而非现在这种试图掌控一切的傲慢。

陆延昭说得对,她迷失在了自己构建的庞大尺度里。

第二天,林知意带着一种近乎悲壮的决心踏入办公室。她决定将陆延昭视为一个纯粹的科研伙伴,一个高级的“人形数据处理单元”。他要数据?好,她给他数据,但她绝不会再让他窥见一丝一毫属于“林知意”的个人反应。

陆延昭依旧准时出现,姿态从容。他似乎完全没察觉到林知意内心汹涌的波涛,或者说,他察觉了,但并不在意。

“早。”他如常打招呼,然后将一份打印好的图表放在林知意桌上。“这是昨天交互数据的初步可视化分析。”

图表清晰地展示了几条时间序列曲线。其中一条代表“观点对抗强度”的曲线和另一条代表“认知同步率”的曲线,在下午三点四十七分附近,果然呈现出一个几乎完美重合的尖峰。

客观,冰冷,无可辩驳。

林知意的目光死死钉在那个尖峰上。这就是她昨天感受到的“颅内高潮”,被量化后的样子。

“看来我的假设得到了初步验证。”陆延昭的声音在一旁响起,带着科学发现特有的平静满足感,“激烈的思想碰撞,确实是催生深度联结的有效途径之一。”

林知意没有抬头,只是深吸一口气,用尽可能平稳的声线回答:“数据确实显示了相关性。但这并不能证明因果关系,也可能只是巧合。”

她在抗拒,用最基础的统计学知识,抗拒着这份数据带来的暗示。

“巧合?”陆延昭轻轻重复这个词,似乎觉得很有趣。他没有争辩,而是回到了自己的座位,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接下来的半天,林知意刻意保持着距离。交流仅限于必要的技术问题,且语气刻板,用词精准,绝不流露任何个人情绪。她将自己完全封装在“林博士”的身份里。

陆延昭配合着她的节奏,同样言简意赅。

办公室陷入一种诡异的低气压式“和谐”。只有键盘敲击声和偶尔简洁的对话。

直到下午,他们遇到了一个关于“情绪向量嵌入”的技术难题。林知意提出了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解决方案,陆延昭立刻指出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梯度消失风险,并提出了一个替代方案。

两人的语速不自觉地加快,思维再次激烈地碰撞在一起。林知意完全忘记了早上的决心,身体前倾,手指在桌面上快速划动着解释她的逻辑,眼睛因专注而闪闪发光。

陆延昭认真听着,不时插入尖锐的提问,眼神同样锐利。

当林知意用一个巧妙的数学转换,瞬间化解了他提出的核心质疑时,她甚至没忍住,嘴角勾起了一个小小的、带着得意和畅快的弧度。

也就在这个笑容浮现的瞬间,她眼角的余光瞥见,陆延昭放在键盘上的手指,几不可查地停顿了一下。他的目光,似乎越过了屏幕上的代码,在她脸上那转瞬即逝的笑容上,停留了半秒。

就那么半秒。

林知意脸上的笑容瞬间冻结、消失。她猛地靠回椅背,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

她失败了。她又一次在他的“实验场”里,露出了破绽。刚才那一刻的忘我和愉悦,是否又产生了一个新的、被他记录在案的“同步率峰值”?

她不敢去看他的屏幕,不敢去想象那上面又生成了怎样冰冷的数据曲线。

陆延昭也已经恢复了常态,仿佛刚才那半秒的停顿只是她的错觉。他平静地开口,话题回到了纯粹的技术层面:“你的转换思路很有效,可以绕过梯度问题。我们接下来可以沿着这个方向测试……”

他后面的话,林知意几乎没听进去。她只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在这个由他主导的“实验”中,她似乎永远处于被动观察和测量的位置。

她打断了他,声音有些发涩:“我有点累了,这个问题明天再继续吧。”

陆延昭看了她一眼,没有坚持:“好。”

下班时间到了,陆延昭如同前几日一样,整理好东西,准备离开。

当他走到门口时,却忽然停下,回头看向神色疲惫的林知意,语气平淡地抛出一句话:

“顺便说一句,林博士。”

“你笑起来的时候,比紧绷着脸时,‘认知同步率’的提升效果要显著得多。”

说完,他拉开门,身影消失在门外。

林知意独自一人,僵在座位上,浑身冰冷。

他不仅记录了数据……他还在,实时评估她的“表现”?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