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文学
文笔好高质量完结小说推荐

第2章

太子朱标迅速奉上笔墨,皇帝挥毫在册页题写《农经》二字。

见此情形,百官面色惨然,

终究未能阻挠皇帝执意册封朱橚为圣?

即便此类圣人声望难比孔孟之辈,

满朝文臣,

仍满心愤懑。

“太子,传朱橚入殿!”

“宣,朱橚觐见!”

“宣,吴王朱橚,觐见!”

“吴王何在?”

“吴王未至!”

朱元璋志得意满的笑容,随着殿外的 * 动骤然凝固。

这混账东西,该不会又在耍花样吧?

033 老子在前面拼命,你TM背后拆台

“老五去哪儿了?”

“朱橚,你小子别给朕惹麻烦!”

朱元璋脸上的笑容在看到朱橚缺席的那一刻骤然凝固,

取而代之的是一丝不安,

“儿臣昨日亲自通知过五弟,按理说他应该已经到了!”

太子朱标脸色同样难看,

这个惹祸精,不会又在闹什么幺蛾子吧?

“父皇别急,许是五弟昨夜在孙贵妃宫中侍奉,耽搁了时辰。

朱标试图安抚濒临暴怒的朱元璋。

“立刻派人去找!”

“回禀陛下,已经差人去请吴王殿下了!”

“把老五住的地方也给朕搜个遍!”

朱皇帝的语气里已然带着森然寒意。

太监们飞奔而出,在整个皇宫搜寻朱橚的身影,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百官面面相觑,

他们原以为今日必将在圣驾前一败涂地,

谁知这场封圣大典的主角竟然失踪了,

所有文官顿时如释重负,果然还是那个无法无天的混世魔王。

在让人失望这方面,他向来很稳。

这场意外的胜利让文官们心情大好,甚至有人开始等着看皇帝的笑话。

太监们回报:

贵妃宫中——不见人影,

吴王府邸——空空如也,

当这些消息传回奉天殿时,朱元璋终于爆发了。

他在这里独战群臣,为这个逆子操碎了心,

他在前方冲锋陷阵,这孽障却在后方撂挑子?

朱皇帝破口大骂,厉声喝道:

“还不快给朕继续找!”

“找到之后当场正法!”

“等等,押回来!朕要亲手宰了这个畜生!”

老朱”锃”地拔出佩剑,杀气冲天。

“父皇三思!”

“陛下息怒!”

朱标与百官连忙劝阻,

就在这时,胡惟庸突然出列奏道:

“陛下,关于吴王封圣一事,微臣附议!”

这句话如同一盆冷水,让暴怒的朱元璋突然冷静下来,

满朝文武都惊诧地望着这位中书省参知政事。

胡惟庸无疑是文官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

他竟在此时公然转变立场?

朱元璋万万没料到胡惟庸会如此表态,他目光疑惑地望向这位重臣。

只听胡惟庸继续进言:

“区区一本《农经》,的确难以支撑封圣之举!”

“但若番薯能惠及天下百姓,以吴王殿下的声望,许多事自然会水到渠成。

“只是这番薯产量之说,目前仅是陛下一家之言。

“臣虽深信陛下圣明,但要平息天下议论,终归需等实际收成验证。

“臣支持陛下封圣之意,只是恳请暂缓两年施行。

这番言论让群臣恍然大悟——

胡惟庸分明是在施展缓兵之计。

朝堂之上立即分为两派:有人坚持儒生原则不容妥协,也有人认可胡惟庸的策略。

毕竟面对开国雄主洪武皇帝,谁都不敢保证能阻止他的决断。

这位九五之尊的雷霆手段,百官都心知肚明。

胡惟庸将封圣之事延后两年的提议,既给了读书人缓冲期,又为自己赢得了政治筹码。

刘伯温暗中赞叹:”胡惟庸当真深谙为官之道!”

随着徐达卸任中书省右丞相,这个要职的空缺引发众人关注。

刘伯温作为浙东学派领袖本是热门人选,但 ** 心思谁能猜透?

此刻胡惟庸已抢占先机——既向皇帝示好,又在百官面前维持立场。

这般左右逢源的手段,朝堂上能看破者寥寥。

即便老谋深算的李善长,此刻也未必能识破其中玄机。

朱元璋沉默良久,最终缓缓颔首:

“准奏。

封圣之事因朱橚缺席而功败垂成,胡惟庸的提议恰巧给了皇帝台阶。

想到那个不肖子,朱元璋胸中又腾起无名怒火。

“散朝!”

老朱匆忙离殿,赶回内院教训儿子,只留下简短的两个字。

朝堂之上,君王与群臣因吴王之事引发的对峙,至此总算平息。

“胡惟庸,你这是何意?”

李善长刚退出大殿,便立刻拦住了胡惟庸质问。

作为淮西 ** 的领袖,自己的亲信竟敢与他背道而驰?

在李善长眼中,胡惟庸不过是他一手扶持的老乡。

若此人真有异心,他绝不介意将胡惟庸逐出淮西阵营。

“国公息怒!您提携之恩,下官从未敢忘!”

“此番出手,实则是为淮西众人留条后路!”

“我辈读书人,岂会真心拥戴吴王封圣?此乃权宜之计!”

“权宜之计?呵,分明是想借机讨好陛下,为你登上右相之位铺路吧!”

被戳破心思,胡惟庸面不改色。

李善长当局者迷,或许一时未能看透。

但以他这位开国文臣之首的才智,事后又怎会想不明白?

胡惟庸早料到这点,他只反问一句:

“国公,陛下是何等人物?”

“您当真愿以性命,捍卫所谓道统?”

这句话让李善长脊背发凉。

胡惟庸的提醒让他蓦然惊觉:当今天子,是怎样的存在?

布衣起家的朱皇帝,与历代君王截然不同。

古来大一统王朝的开国之君,无不是出身显贵。

皇权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本是千百年来心照不宣的规矩。

但朱元璋不同。

他不懂这些规矩,更不屑遵守。

若李善长真敢挡路,而皇帝又铁了心要做成某件事——他李善长的头颅,能否挡住天子的屠刀?

自吴王时期便追随朱元璋的李善长比谁都清楚:若要诛尽百官,皇帝或许会犹豫;但斩杀百僚之首,朱元璋绝不会手软。

胡惟庸这一问,直指要害——他李善长,真是那种能为道统献身的殉道者吗?

答案显而易见。

何苦要与圣上为敌?

胡惟庸见李善长神色松动,含笑说道:

“倘若吴王在场,天子执意要给他封圣!”

“微臣定当与诸位同进退。

可那祸星偏生自毁前程,我们又何必触怒龙颜?”

“番薯之功,岂能立竿见影?”

“将此事延后两年,变数自然显现。

李善长闻言抚须,暗赞这位同乡果然七窍玲珑。

眉间忧色却未散:

“只是这甘薯……”

“实乃扭转乾坤之物,朱橚这竖子竟有如此造化!”

“纵使我等竭力阻挠——”

“怕也挡不住他封圣之路,六千斤的亩产啊!”

念及此处,连李善长这般人物都生出三分嫉恨。

文人毕生所求为何?

丹心照汗青,

留得身后名,

谁不向往?

纵然位极人臣,自诩大明栋梁,

他亦无把握青史如何评说。

今日率众抗旨,未必不是存了留名之念,

奈何一鼓作气,再而衰,

满腔正气竟败给此起彼伏的浊气。

想到此事或将贻笑千古,韩国公羞愤交加,

对朱橚愈发厌恶。

他梦寐以求的殊荣,这无德小儿唾手可得。

即便此番阻其封圣,民间自有公论,

纵不成圣,百姓亦当立庙,

百年后必入祀典,

这才是真正的千古留名。

“国公可是忧虑,两年后天予重提此事?”

“或觉奈何不得那黄口孺子?”

“其实大可不必,您忘了吾辈根本?”

胡惟庸看破心思,轻声点醒:

“天下清议,尽在文人笔端!”

“那人功过是非,岂非由我辈书写?”

“他既要封圣,若士林群起而攻,还能成事?”

“到时候,圣上还敢强封么?”

**“还是你高明!”

**

李善长听完胡惟庸的一番话,顿时心中豁然开朗。

正如胡惟庸所说,他们这些文人士子,何必与皇帝硬碰硬?

既然皇帝要封圣,那倒要看看,被丑化的朱橚如何成圣?

论写文章造势,谁能比读书人更擅长?

**“你做得不错,中书省右相之位,老夫必定为你保举!”

**

**“多谢李大人!”

**

得到李善长的承诺,胡惟庸心知这番游说没有白费。

淮西集团的两位核心人物相视一笑,随即转身往宫外走去。

另一边,百官纷纷离去时,朱橚和徐妙云却悄悄入宫,快速赶往孙贵妃的寝殿。

朱橚推测,孙贵妃的病已到关键阶段,若不及时用上抗生素,恐怕性命难保。

然而,即便有抗生素在手,他也没把握一定能救回她,只能尽力一试。

就在即将抵达寝宫时,朱橚脑海中忽然闪过系统的提示——

他成功激怒了朱元璋,逆子系统发放了奖励:

**“宿主成功激怒朱皇帝,获得土豆一袋!”

**

又一种足以改变历史的神物,落入了朱橚手中。

可他还来不及欣喜,便迎面撞上了朱元璋本人。

四目相对,气氛骤凝。

**“徐通,替我办件事!把这药拿去劝母妃服下!”

**

**“每日三次,每次三粒!”

**

**“我先撤了!”

**

**“殿下,您要去哪?”

** 徐妙云一时没反应过来。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