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文学
文笔好高质量完结小说推荐

第3章

官船行至长江口时,恰逢南风起。白帆鼓得像只展翅的白鹤,将两岸的芦苇荡抛在身后。阿澈趴在船舷上,看江豚时不时跃出水面,银灰色的脊背在阳光下闪着光。

“当心掉下去。”阿竹递来块芝麻饼,饼渣落在水里,立刻引来一群小鱼。她这几日总对着镜子梳辫子,新换上的水绿绸缎帕子系在发间,风一吹就飘起来,像朵游动的莲花。

沈砚之坐在舱内翻账册,苏文在旁帮忙核对。秦远山的绸缎庄账目做得极细,连哪日卖了半匹杭绸都记得清清楚楚,唯独去年腊月初七那页,被虫蛀得只剩几个模糊的字。

“就是这天,血楼的人抄了铺子。”苏文指着虫蛀处,声音发紧,“家父说,那天他刚收到从京城寄来的莲纹佩拓片,还没来得及看,就听见后墙被撞开了。”

沈砚之指尖划过那页纸,忽然抬头:“阿澈,你那支笛子借我看看。”阿澈赶紧递过去,笛身上的《漕运令》刻痕里还沾着些淮河的泥。沈砚之对着光细看,又翻出秦远山的信比对,眉头渐渐舒展。

“这不是虫蛀。”他用指甲刮了刮纸页边缘,掉下点极细的粉末,“是用酸液腐蚀的,故意做成虫蛀的样子。你看这几个残字,拼凑起来是‘玄武湖底’。”

苏文眼睛一亮:“难道家父把布防图藏去了玄武湖?可血楼的人搜了三天三夜,连后院的井都淘了……”

“他们要找的是明处的东西。”沈砚之放下账册,走到舱外,望着远处隐约可见的苏州城轮廓,“秦将军是莲妃旧部,最懂藏锋之道。玄武湖那么大,谁会想到图在……”

话没说完,船身突然晃了晃。阿澈扶着栏杆探头看,见几只乌篷船正从两侧靠过来,船头站着的汉子都揣着短刀,眼神不善。“是血楼的人!”阿澈摸出腰间的剑,上次在白云观后窗用的那把,剑鞘裂痕处缠了圈新绸子。

沈砚之却很镇定,让船家往码头方向靠:“别怕,苏州知府是赵兄的门生,早就派人在码头等着了。”他从袖里摸出个烟花筒,引线一拉,红色的信号弹“咻”地冲上天空,在云里炸开朵莲花。

乌篷船果然不敢追了,在远处打了几个旋,渐渐隐进芦苇荡。阿竹拍着胸口喘气,见沈砚之正望着信号弹的方向笑,忽然明白——从离开京城起,这一路的棋局,早就布好了。

进苏州城时,夕阳正斜照在阊门的城楼。沈砚之换上常服,带着他们往绸缎庄走,路过观前街时,见个卖糖画的老汉正捏着勺画莲花,糖丝晶莹,引得孩童们围着看。

“秦记绸缎庄到了。”苏文指着前面的铺子,门板上贴着封条,却没上锁,显然是故意留的。沈砚之推开门,见屋里积着层薄灰,货架上的绸缎却都用油纸包着,整齐得不像遭过劫。

“二楼的樟木箱。”沈砚之拾阶而上,楼梯“吱呀”作响,“酸液腐蚀的账页里,‘玄武’二字的笔画里藏着‘樟’字。”

樟木箱上了锁,锁孔是莲花形状。阿竹掏出莲纹佩,刚对上锁孔,“咔哒”一声就开了。箱子里没有布防图,只有件绣着莲纹的披风,缎面光滑,摸着却有些硌手。

“夹层里有东西。”阿澈把披风抖开,见下摆处缝着张薄羊皮,上面用朱砂画着山川河流,正是北疆的布防图,还标着蛮族的粮草库位置。

“这……这就是家父藏的图?”苏文眼睛发红,指尖抚过图上的莲花印记,那是秦远山的私章。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脚步声。苏州知府带着捕快冲进来,见了沈砚之,赶紧拱手:“沈先生,按您的吩咐,血楼在苏州的分舵已经端了,秦将军也救出来了,正在后堂等着。”

秦远山进来时,阿澈愣了愣——这位传说中的将军,竟是个须发皆白的老者,穿着粗布短褂,看着像个普通的账房先生。可当他目光落在布防图上时,眼里突然迸出精光,腰杆也挺直了些。

“沈先生果然没让老臣失望。”秦远山拱手,声音虽哑,却带着股军人的硬朗,“当年莲妃嘱咐,若三皇子谋逆,就将此图交给忠良之士。如今看来,先生正是此人。”

沈砚之将羊皮图折好,塞进怀里:“将军可知,三皇子虽已入狱,但血楼总舵还有余党,他们手里可能有备份的图。”

“备份在玄武湖底的石匣里。”秦远山坐下,喝了口茶,“当年我和莲妃约定,正本由我保管,副本藏在石匣,钥匙是……”

“是半块莲纹佩。”阿竹接口,摸出自己那半块,和沈砚之从清玄身上搜的拼在一起,“这样就能打开石匣?”

秦远山点头,眼里闪过些感慨:“莲妃说,这玉佩要合二为一,才能见真章。就像这天下,总要忠奸分明,才能太平。”

夜里,他们乘船游玄武湖。月色溶溶,洒在水面上,像铺了层碎银。沈砚之带着阿澈和苏文划着小船往湖心去,阿竹留在画舫上和秦远山说话,远处传来评弹的调子,软糯动听。

“石匣在那座假山底下。”苏文指着不远处的小洲,岛上的柳树垂着枝条,在水里晃出细碎的影子。沈砚之潜下水,片刻后浮出水面,手里举着个铜匣,锁孔果然是莲花形状。

玉佩合上去的瞬间,石匣“啪”地开了。里面没有备份图,只有封莲妃的亲笔信,字迹娟秀,却透着股决绝:“吾儿若见此信,当知你非皇家血脉,勿要觊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莲妃绝笔。”

“这……这是给三皇子的?”阿澈愣住了,没想到莲妃到死,还想着给养子留条生路。

沈砚之将信收好,望着远处的苏州城灯火:“或许,这才是她真正的后手。三皇子谋逆,罪在不赦,但这封信,能让他明白自己究竟是谁。”

回画舫的路上,见阿竹正和秦远山说着什么,两人笑得都很开怀。秦远山从怀里摸出支竹笛,递给阿澈:“这是当年莲妃赏的,说漕运上的汉子都爱吹这个。你上次在白云观吹的《漕运令》,很有味道。”

阿澈接过笛子,见笛身上刻着个“莲”字,和玉佩上的一样。他放在唇边试了试,笛声清越,在湖面上荡开,引得岸边的夜莺也跟着叫起来。

沈砚之看着这一切,忽然觉得心里很静。从通州码头的晨露,到京城暗巷的棋局,再到此刻玄武湖的月色,这一路的风雨,好像都融进了这笛声里。

“先生,接下来去哪?”阿竹托着腮问,月光照在她腕上的玛瑙串,红得像团小火苗。

“先回京城复命。”沈砚之望着天上的明月,“然后,去北疆。”他晃了晃手里的石匣,“这布防图,总得送到守边将士手里才算完。”

苏文眼睛一亮:“北疆是不是有很多马场?家父说我小时候在那边骑过马,可惜记不清了。”

“不仅有马场,还有胡杨林。”沈砚之笑了,“赵兄说,秋天的时候,整片林子黄得像金子,风一吹,能听见叶子唱歌。”

阿澈吹着新得的竹笛,调子还是《漕运令》,却比在白云观时明快了许多。阿竹跟着哼起来,秦远山也打着拍子,月光下,小船在水面轻轻摇晃,像摇篮一样安稳。

远处的画舫上,评弹艺人正唱到“且看清风拂九州,莲花开处是神州”,声音软软的,却带着股说不出的力量。沈砚之知道,前路还有很长,北疆的风沙、朝堂的暗流,都在等着他们。但此刻,听着少年人的笛声,看着身边这些并肩同行的人,他突然觉得,再难的路,走起来也会有滋味。

船靠岸时,天快亮了。苏州城的轮廓在晨光里渐渐清晰,阊门的城楼染着层金边,像镀了层希望。阿澈收起竹笛,发现笛尾刻着行小字——“此心安处是吾乡”,是沈砚之的笔迹,墨迹还带着点湿意。

他抬头,见沈砚之正望着朝阳,嘴角带着笑意。阿竹和苏文在收拾行囊,秦远山站在岸边,望着北疆的方向,眼神坚定。新的棋局,又要开始了。但这次,他们手里握着的,不仅是莲纹佩和布防图,还有彼此的信任,和心里那点不灭的光。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