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如果你正在寻找一本充满奇幻与冒险的都市日常小说,那么《重生之回到转业的那天》将是你的不二选择。作者“骑车飞上天”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关于林禧悦吴雅轩的精彩故事。本书目前已经连载,喜欢阅读的你千万不要错过!
重生之回到转业的那天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省委党校的青干班,与其说是课堂,不如说是一个微缩的政治生态圈。来自全省各条战线的年轻骨干汇聚于此,空气里除了书卷气,更弥漫着一种审慎的打量、微妙的比较和若有若无的试探。
林禧悦提前一天报到,被安排在学员宿舍楼一个单间。设施简朴,但干净整洁。他放下行李,简单归置了一下带来的书籍和衣物。窗外是党校肃静的庭院,苍松翠柏,透着一种不同于市委大院的庄重氛围。
开班仪式上,领导讲话高屋建瓴,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寄语青年干部成长。台下,学员们正襟危坐,眼神却各自不同,有憧憬,有沉稳,有计算,也有如林禧悦这般,带着经历风浪后的沉静与观察。
他的目光掠过前排,看到了苏晚晴的背影。她坐得笔直,专注聆听着讲话,侧脸线条清晰而冷静。似乎察觉到他的目光,她并未回头,只是放在膝上的手指几不可察地轻轻动了一下。
课程安排紧凑,理论教学、案例研讨、情景模拟交替进行。林禧悦很快发现,苏晚晴在课堂上极其活跃。她的发言往往视角独特,引证丰富,尤其在对政策解读和社会舆情分析方面,展现出深厚的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总能引来教授赞许的目光和其他学员的侧目。
一次关于“新时期反腐败斗争的挑战与对策”的案例研讨课上,讨论陷入僵局。案例涉及一个经济发达地区领导干部利用金融创新产品进行利益输送的复杂情形,许多学员对其中涉及的私募基金、股权代持等金融操作感到陌生,分析难以深入。
“我认为,关键不在于金融工具本身多么复杂,而在于监管穿透力的缺失和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不足。”苏晚晴清朗的声音打破沉寂,她站起身,走到投影幕布前,拿起笔一边画着关系图一边清晰阐述,“请看这里,资金流向看似通过多个合规主体层层嵌套,但最终受益权指向模糊。如果我们能建立跨部门的资金监测大数据平台,强化对领导干部及其特定关系人异常资金往来的预警,同时压实金融监管部门对底层资产和最终受益人的核查责任,就能有效撕开这类‘隐身衣’。”
她的分析条理分明,直指要害,不仅点明了问题核心,更提出了具操作性的思路。课堂上一片寂静,随即响起一阵由衷的掌声。
林禧悦看着她自信从容的身影,眼中掠过一丝欣赏。轮到他发言时,他结合自己审理的实际案例,补充了在证据固定、纪法衔接层面可能遇到的实务难点,与苏晚晴的理论构想形成了颇有意味的呼应。两人一前一后的发言,无意中成为那次课堂讨论的高潮。
课后,几个学员围着苏晚晴请教问题。林禧悦整理着笔记,准备离开。苏晚晴摆脱人群,快步走到他身边。
“林主任,你补充的那些实务要点很关键,理论落地确实需要考虑这些细节。”她语气诚恳,带着探讨的意味,“晚上小组讨论,我们一组?”
“好。”林禧悦点头。培训中的小组活动是随机分配,但主动约组也符合规则。
晚餐在党校食堂。学员们三五成群,边吃边聊。林禧悦打好饭,找了个相对安静的角落坐下。不一会儿,苏晚晴端着餐盘,自然地坐到了他对面。
“不介意吧?”她笑了笑,目光扫过他餐盘里简单的菜色,“吃得这么清淡?”
“习惯了。”林禧悦道。受伤后,他的饮食一直注意调理。
两人没有过多寒暄,话题很自然地转向了白天课堂的案例,继而扩展到各自工作中遇到的类似困境和思考。苏晚晴思维敏捷,善于概括提炼;林禧悦则经验老到,往往能一针见血指出执行中的关键。交谈中,他们发现彼此对很多问题的看法竟不谋而合,颇有惺惺相惜之感。
“听说你以前在部队?还是侦察兵?”苏晚晴忽然问道,眼神里带着些许好奇。
“嗯,十二年。”
“怪不得。”她了然地点点头,用勺子轻轻搅动着碗里的汤,“看你分析案子,总有种…抽丝剥茧、直捣黄龙的感觉。是部队锻炼出来的?”
“可能吧。也和后来接触的案子有关。”林禧悦语气平淡。他没有提及前世,那些经历已成为他思维深处无法剥离的底色。
“我父亲以前也在野战部队待过。”苏晚晴轻轻说了一句,随即又像是觉得失言,很快转移了话题,“晚上的材料你看完了吗?那个区域协调发展的案例,我觉得第三组的方案有点理想化了……”
晚餐后的小组讨论,林禧悦和苏晚晴所在的组恰好分在一起。两人默契配合,一个负责框架构建和方向把握,一个负责细节填充和风险预判,将小组讨论引领得高效而深入,最终形成的报告得到了导师的高度评价。
这样的交流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逐渐增多。课堂上的眼神交汇,食堂里自然而然的同桌就餐,图书馆碰巧遇到时关于某本书的简短交谈,散步时关于某个社会热点的不经意讨论……一切都在党校严肃而紧张的学习氛围下,进行得克制而自然。
他们从不谈及各自的家庭和私事,话题始终围绕着学习、工作和宏观思考。但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和欣赏,却在每一次观点碰撞、每一次默契配合中悄然滋生。林禧悦感到,和苏晚晴交谈是件轻松而富有启发性的事,她聪明、通透,且有一种不同于吴雅轩那种浮华娇气的、源自内在的自信与沉稳。
一个周末的傍晚,课程暂歇。许多学员请假外出,党校里显得有些冷清。林禧悦因腿伤不便远行,留在宿舍看书。窗外下起了细雨,敲打着玻璃,发出细密的声响。
敲门声响起。他开门,苏晚晴站在门外,手里提着一个小小保温袋,发梢沾着细小的雨珠。
“我看你没出去,食堂周末伙食简单,正好家里送了点汤过来,多了一份,给你尝尝。”她语气自然,仿佛只是顺手之举。
林禧悦微怔,随即让开门:“谢谢,请进。”
房间狭小,只有一张椅子。苏晚晴在床边坐下,将保温袋放在书桌上。林禧悦打开,里面依旧是热气腾腾的汤,这次是虫草花鸡汤,香气浓郁。
“趁热喝吧。对恢复体力有好处。”苏晚晴看着他,灯光下她的眉眼显得柔和了许多。
林禧悦慢慢喝着汤,胃里暖意弥漫。两人一时无话,只有窗外的雨声和汤匙偶尔碰触碗壁的轻响。
“其实,”苏晚晴忽然开口,声音很轻,“我知道你的一些事。之前市里那场大风波,还有…你受的伤。”
林禧悦动作顿住,抬眼看她。
“别误会。”她立刻解释,眼神坦诚,“不是因为好奇。是因为…工作关系,当时需要了解相关舆情的背景。看了很多材料,也…听人说起过一些。”她顿了顿,声音更低,“很不容易。”
林禧悦沉默了一下,淡淡一笑:“都过去了。”
“嗯。”苏晚晴点点头,没有继续追问,转而说道,“其实每个人都不容易。看着光鲜的位置,背后可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和…代价。”她的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怅然。
林禧悦想起关于她婚姻不顺的传闻,没有接话,只是安静地听着。
“有时候觉得,像我们这样的人,可能注定要比别人承受更多。”苏晚晴自嘲地笑了笑,“但总得往前走,不是吗?”
“是。”林禧悦肯定地回答,“总得往前走。”
雨渐渐停了,窗外泛起朦胧的夜色。苏晚晴站起身:“汤喝完了,我该走了。不影响你休息。”
林禧悦送她到门口。她回头笑了笑:“下周的实地调研,去平陵县,我们好像又在同一组。”
“我知道。”林禧悦点头。分组名单他已经看过。
“那…下周见。”苏晚晴挥挥手,身影消失在走廊灯光下。
林禧悦关上门,回到书桌前,看着那个空了的保温桶。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一丝淡淡的、不同于党校消毒水味道的馨香。
他走到窗边,推开窗户,雨后清冷的空气涌入。远处城市灯火阑珊。
平陵县…那个交织着老班长屈辱、周永康绝望、以及未知风险的地方。与苏晚晴同组调研,是巧合,还是某种意义上的同行?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变得沉静而锐利。
党校的学习即将过半,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而某些悄然发生的变化,也如同这雨后的新芽,在无人察觉的角落,默默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