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完整版悬疑灵异小说《都市伏英:小八与艳秋的六壬驱邪》,此文从发布以来便得到了众多读者们的喜爱,可见作品质量优质,主角是小八艳秋,是作者狗爱吃番茄所写的。《都市伏英:小八与艳秋的六壬驱邪》小说已更新216098字,目前连载,喜欢看悬疑灵异属性小说的朋友们值得一看!
都市伏英:小八与艳秋的六壬驱邪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上海的火车进站时,风裹着弄堂的酱油香漫过来。
不是湘西山涧带着青蒿味的清润,是混着红烧肉油脂香、刚出炉生煎包热气的暖,扑在脸上,像被晒透的棉被裹住,连头发丝都沾着烟火气。
小八拎着帆布包下台阶,包侧袋的红绸裹着五行法器,隔着粗布能摸到罗盘的铜边——湘西老宅的潮气还没散,却被火车卧铺的暖风吹得软了些,不再硌得慌。
脚刚沾地,就看见出站口外的香樟树下,李婶举着个印着碎花的保温桶,王师傅拎着个蓝布包袱,两人踮着脚往站台里望,脖子伸得像盼着放学孩子的家长。
“可算把你们盼回来了!”李婶踩着碎步冲过来,保温桶的铝制提手晃得“叮咚”响,“红烧肉在里面捂着,棉絮裹了三层,还热乎呢!王师傅凌晨三点就起来揉面,给你们做葱油饼,快跟我回家,别让菜凉了!”
王裁缝把蓝布包袱往小八怀里塞,包袱角还带着熨斗的温度,“新做的夹袄,里面填的是今年的新棉花,比去年那件厚半寸。上海的冬天比湘西冷,海风还刮人,你们穿着正好。”
小八摸了摸包袱里的夹袄,指尖能触到细密的针脚,连袖口的缝边都藏得严严实实,“王师傅,您又熬夜了?我们都说不用这么赶,回来再做也来得及。”
王裁缝笑出满脸褶子,用袖口擦了擦额头的汗,“跟你爷爷当年一个性子,穿我做的衣服去办事,针脚密点,我心里才踏实。他当年去黑风谷,我也是提前三天就把衣服做好。”
往37号院子走的路上,弄堂里的邻居都从门里探出头来。
二楼的张阿婆趴在窗台上喊,手里还攥着刚腌好的萝卜干,“小八!艳秋!平安回来就好!我这萝卜干刚晒透,等会儿给你们送半罐过去,配粥吃最香!”
巷口修鞋的陈师傅举着手里的锤子挥了挥,铁锤头在阳光下闪了闪,“要是帆布包磨破了,鞋跟掉了,随时来找我!我这胶水,能粘住铁!”
艳秋停下脚步,笑着朝他们点头,清灵玉在胸口晃了晃,白光淡得像层雾,“谢谢张阿婆,谢谢陈师傅,我们没事,很快就回来陪大家。”
李婶在旁边笑得合不拢嘴,拍了拍艳秋的胳膊,“你们俩现在可是咱们巷里的英雄,刘叔都跟街坊说了,你们去昆仑山封了大煞,厉害着呢!”
回到李婶家的小院子,八仙桌上已经摆好了菜。
搪瓷盘里的红烧肉泛着油光,冰糖收的汁裹在肉上,亮晶晶的;竹篮里的葱油饼叠得老高,金黄酥脆,还冒着热气;还有盘炒青菜,是李婶在院子角落种的,绿油油的叶子上还沾着水珠,看着就新鲜。
小八刚坐下,李婶就用筷子夹了块最大的红烧肉,放进他碗里,“快尝尝!我炖了四个小时,先炒糖色,再加黄酒焖,跟你爷爷当年最爱吃的一个味儿。他以前总说,我炖的肉比饭店的还香。”
艳秋拿起块葱油饼,刚咬一口就酥得掉渣,芝麻的香味混着葱香在嘴里散开,“王师傅,这饼比上次您给我们做的还香,是不是加了啥秘方?”
王裁缝端起桌上的黄酒抿了口,眼睛弯成月牙,“加了点白芝麻,你奶奶以前跟我说,葱油饼里撒把芝麻,嚼着更有劲儿,我一直记着呢。”
饭后,刘叔拎着个竹编筐来串门,筐沿还沾着点杂货店的桂皮碎。
他从筐里掏出个陶瓶,瓶身上刻着缠枝莲纹,跟之前给的驱煞水瓶子不一样,“这是新炼的驱煞水,加了湘西阿月寄来的艾草,比之前的浓两倍,沿海潮,阴气重,用这个管用。”
他又掏出几叠纸,是玄清研究会的资料,“对了,老周叔今早打电话,让我给你们带个消息——沿海的舟山岛,最近有渔民看到黑影在沉船湾晃悠,还说听到奇怪的水声,像有人在哭,看着像阴傀社的人。”
小八赶紧从帆布包里掏出五行罗盘,放在桌上——罗盘的指针突然“嗡”地转了转,最后稳稳指向东南方,盘面的“壬”字符号泛着微光,“舟山岛?罗盘有反应,说明那里有阴阳缝隙!”
艳秋翻开奶奶的旅行笔记,快速翻到沿海章节那一页,上面贴着张泛黄的老照片,是奶奶站在海边的背影,“奶奶写过,舟山岛的沉船湾,清末的时候沉了艘运‘煞’的船,缝隙可能就在沉船下面!”
李婶刚收拾完碗筷,听见“舟山岛”三个字,手里的瓷碗差点掉在桌上,“又要走?刚回来没两天,连口气都没歇过来,就不能再待几天?”
王裁缝赶紧走过去,拍了拍李婶的肩膀,“李婶别担心,他们现在有五行法器,还有新驱煞水,比之前稳妥多了。我这就去给他们做双防水的胶鞋,舟山岛潮,海边全是烂泥,别湿了脚。”
小八走过去,握住李婶的手,她的掌心还沾着洗锅的面粉,糙得像老树皮,“李婶,我们很快就回来,最多三天。等封了沉船湾的缝隙,就陪您去豫园逛庙会,买您爱吃的梨膏糖,还跟您学做红烧肉。”
李婶抹了抹眼角的泪,吸了吸鼻子,“那你们得答应我,每天晚上报平安,我给你们煮茶叶蛋带着,路上饿了吃,比火车上的盒饭干净。”
接下来的两天,小八和艳秋泡在奶奶的老阁楼上整理资料。
阁楼的木窗开着,梅雨季的雨丝偶尔飘进来,落在摊开的纸上。小八坐在掉漆的八仙桌前,把湘西老宅找到的五行法器用法、五阴柱煞阵的破阵图,一笔一划写进爷爷的《六壬伏英馆秘录》,还在旁边画了简易的示意图,“你看,五行罗盘的金、木、水、火、土五个方位,分别对应护心玉、镇魂铃、清灵玉,下次遇到类似的阴煞阵,就能更快找到阵眼。”
艳秋在旁边整理阴傀社手册,手指突然停在某一页,声音有点发紧,“小八,你快来看!这页写着舟山岛沉船湾的标注,旁边还有玄阳的笔迹,写着‘藏有幽冥煞碎片,需借海潮之力唤醒’——阴傀社的残党肯定是去拿碎片的!”
小八凑过去,手册上的字迹歪歪扭扭,还沾着点墨渍,确实是玄阳的笔迹,“得赶紧给老周叔打电话,让沿海的研究会成员先去沉船湾盯着,别让他们拿到碎片,不然又要出大事。”
王裁缝送来新做的防水胶鞋时,还带了个油布包。
“里面是两块油布,裹在五行法器外面,防海风潮气,”他指着胶鞋的鞋底,“鞋底是加厚的橡胶,海边的礁石滑,这个不容易摔。鞋帮上我还绣了个‘壬’字,跟你爷爷当年的鞋一样,辟邪。”
小八拿起胶鞋试了试,大小正好,鞋里还垫着软布,“王师傅,您这手艺真是越来越厉害了,比买的鞋还舒服。”
王裁缝拍了拍他的肩膀,力道沉得像带着股劲儿,“跟你爷爷学的,他当年总说,出门在外,鞋舒服了,路才能走得远。我给你做鞋,就得让你走得稳,走得平安。”
出发前一天傍晚,李婶煮了满满一篮茶叶蛋。
每个蛋都用勺子敲出了裂纹,泡在加了八角、桂皮的卤料里,颜色深褐,闻着就香,“我煮了二十个,装在保温袋里,路上饿了就吃,冷了也能吃,比面包顶饿。”
她还往小八的帆布包侧袋塞了包红糖,用油纸包得严严实实,“舟山岛冷,海风刮得人头疼,泡点红糖水喝,暖身子。我还放了包姜糖,不舒服了就含一块。”
艳秋抱着李婶,头靠在她肩上,像靠在奶奶身上一样暖,“李婶,您别太累了,等我们回来,我帮您洗碗,帮您浇菜。”
李婶笑了,拍了拍她的背,“不累,给你们收拾东西,我乐意。你们平安回来,比啥都强。”
老周叔来送火车票时,还带来了舟山岛的详细地图。
“沿海的研究会成员已经在岛上等着了,叫阿海,是个老渔民,沉船湾的路他熟得很,涨潮退潮的时间他都记在心里,”他指着地图上的红点,“这就是沉船湾,涨潮的时候整个湾都会被淹,你们得赶在退潮的时候去,不然船开不进去。”
小八把地图折好,放进爷爷的秘录里,跟之前的资料夹在一起,“老周叔放心,我们带着五行罗盘和新驱煞水,肯定能封了缝隙,不让阴傀社的人得逞。”
老周叔点点头,从包里掏出个对讲机,递给小八,“这个拿着,岛上信号不好,对讲机能联系上阿海和研究会的人。有情况随时说,我们在岛外的据点等着支援。”
去火车站的路上,弄堂里的邻居都来送行。
张阿婆拎着罐萝卜干,塞进艳秋手里,“拿着,配粥吃,开胃。你们在岛上要是没菜吃,就嚼两口,顶饿。”
陈师傅递过个小小的修鞋工具包,里面有胶水、针线、小锤子,“要是鞋坏了,包磨破了,自己就能修,别委屈了自己。”
小八和艳秋手里拎满了东西,像过年走亲戚似的,“谢谢大家,我们很快就回来,回来给你们带舟山的海鲜!”
李婶站在巷口,挥着手,眼睛红红的,“记得报平安!我在家给你们炖鸡汤,等你们回来喝!”
火车开动时,小八趴在车窗上。
看着弄堂的青瓦慢慢后退,李婶和王师傅的身影越来越小,最后变成两个模糊的点,消失在视野里。
艳秋靠在他肩上,清灵玉贴着五行罗盘,暖得像块温玉,“等封了舟山岛的缝隙,我们就回来好好陪李婶和王师傅,再也不跑远了。每天帮刘叔看杂货店,跟李婶学做菜,跟王师傅学缝衣服。”
小八点点头,摸了摸怀里的罗盘,指针稳稳指向东南方,盘面的光柔和得像月光,“嗯,爷爷和奶奶肯定也希望我们守着这里的烟火气,守着这些关心我们的人。他们当年守护阴阳,不就是为了让大家能安稳过日子吗?”
火车驶入江南的田野,窗外的稻子已经收割完了,留下一片片金黄的稻茬,偶尔能看到几只麻雀在地里啄食。
小八的帆布包里,五行法器裹在红绸里,茶叶蛋的卤香混着红糖的甜,还有王师傅新鞋的橡胶味,都是家的味道,浓得化不开。
他知道,舟山岛的沉船湾有新的挑战,阴傀社的残党还在等着,海潮里藏着的阴阳缝隙可能比之前的更危险,但只要身边有艳秋,有手里的五行法器,有远方李婶、王师傅、邻居们的牵挂,就没有迈不过的坎,没有封不住的缝隙。
就像奶奶笔记最后一页写的:“守护阴阳,从来不是为了什么英雄之名,是为了弄堂里刚出炉的葱油饼,是为了巷口阿婆腌的萝卜干,是为了每个普通人能安稳地吃饭、睡觉、过日子。”
风从车窗缝里吹进来,带着江南的潮气,却暖得像李婶炖的红烧肉,小八笑了——无论前路有多远,只要心里装着这份暖,就不怕。火车朝着东南方驶去,朝着海边的方向,朝着下一个需要守护的地方,稳稳地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