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文学
文笔好高质量完结小说推荐
三国:曝光谋士榜:贾诩苟不住了小说的无弹窗阅读体验,寻找免费阅读网站

三国:曝光谋士榜:贾诩苟不住了

作者:A没想好B

字数:396680字

2025-09-11 20:39:07 连载

简介

备受书迷们喜爱的历史脑洞小说,三国:曝光谋士榜:贾诩苟不住了,由才华横溢的作者“A没想好B”倾情打造。本书以楚风为主角,讲述了一个充满奇幻与冒险的故事。目前这本小说已经更新396680字,喜欢这类小说的你快来一读为快吧!

三国:曝光谋士榜:贾诩苟不住了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忠孝难两全,但母亲终究只有一个。

颍川徐母望着影像中因自己而断送前程的儿子,既欣慰于他的孝心,又忧心他会再次因孝误事。

“怎能让我这把老骨头耽误孩子的前程。”徐母当即研墨挥毫,给身在荆州的徐庶修书一封。

信中严令,若再遇相同情形,绝不许徐庶前来相救。

倘若徐庶违命,即便获救,她也将立即自尽。

此刻楚风的宣示声再度回荡:”谋士榜第十四位,刘晔。”

光影流转间,一位峨冠博带的儒士身影渐渐清晰。

其人器宇轩昂,眉目温润,正是刘晔本尊。

“竟有我的名讳?”时任扬州庐江太守刘勋帐下的刘晔望着天幕,难掩诧异。

他从未料想自己能名列谋士之榜。

“不知这位刘晔效命何方?”

“既为皇姓,莫非是汉室宗亲?”

四海议论声中,洛阳皇城内的小皇帝刘协倏然坐直身躯,眼中燃起希冀:”我刘氏宗亲亦有上榜者,或可为朕分忧?”

万众瞩目下,楚风朗声介绍:”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人士。

乃光武皇帝之子阜陵王刘延后裔,实为汉室正统。

七岁丧母时,其母临终嘱咐刘晔与兄刘涣:家中仆役多谗佞,待成年必除之。

十三岁时,刘晔即完成母命,智诛恶仆后向父亲全盘供述。

其父初时震怒,待明缘由后反赞其智勇过人。

名士许劭曾评其有’经天纬地之才’,由是声名鹊起。

二十岁时逢天下动荡,扬州豪强并起,郑宝势大。

某日郑宝欲裹挟百姓南渡,遭众人抵制,遂欲胁迫名重扬州的刘晔为其张目。

刘晔避而不见。

适逢曹操遣使至扬州,刘晔邀使者驻其宅邸。

郑宝闻讯,率数百部曲携礼来谒。

宴席间,刘晔骤然拔刀斩郑宝首级,高举示众曰:’奉曹公令诛逆,敢动者同罪!’郑宝部众骇散。

然刘晔未止于此。

其时郑宝营中尚有数千精锐,若生乱必祸及百姓。”

刘晔骑着郑宝的战马来到军营外,向拦住去路的营中将领陈说利害,成功劝服众首领俯首称臣。

进入军营后,刘晔安抚众将士,赢得众人拥戴,大家一致推举他为首领。

然而当时汉室势微,身为宗亲的刘晔不愿拥兵自立,便将这批人马托付给庐江太守刘勋,自己也留在刘勋帐下效力。

目睹此景,洛阳皇宫里的刘协龙颜大悦:”刘晔果真忠心汉室,朕得设法联络他,或许能助朕摆脱董贼掌控。”

此时楚风的声音再度响起:

“实力雄厚的刘勋引起孙策忌惮。

建安四年(199年),孙策假意结盟,献上厚礼,以谦卑口吻请刘勋出兵攻打上缭城。

刘勋及其部属深信不疑,正欲应允时,却见刘晔神色凝重。”

场景切换至庐江郡府,太守刘勋询问道:”子扬为何心事重重?”

刘晔拱手应答:”上缭城虽小却固若金汤,短期难以攻克。

我军远征必致师老兵疲,届时庐江防务空虚。

若孙策趁虚而入,我军将腹背受敌,进退维谷。

此战恐招致灭顶之灾。”

刘勋虽心生不悦,仍强作笑颜:”子扬过虑了,伯符乃吾盟友,岂会背信?”执意发兵上缭城。

战局果然陷入僵持,孙策趁机偷袭庐江得手。

刘勋兵败北投曹操,刘晔随之同行。

见此情形,众人哑然失笑——又一位谋士归入曹操麾下。

陈留的曹操喜不自胜:”谋士多多益善,纵如徐庶般不言亦无妨,总好过资敌。”

洛阳的刘协怒不可遏:”可恨!堂堂汉室宗亲竟助纣为虐!”

楚风继续讲述:”此后曹操亲赴寿春,正值庐 ** 首陈策拥众数万据守山寨,遂遣偏将征讨。”

偏将带兵攻打山寨多日,惨败而归,曹操召集文武商议对策。

众官员纷纷表示山寨易守难攻,难以攻克,况且这些山贼并无大碍,不值得耗费军力粮草。

唯独刘晔沉默不语,这引起了曹操的注意。

画面里,曹操望向刘晔问道:”子扬可有高见?”

刘晔施礼道:”主公,此次失利皆因偏将经验不足。

不如先悬赏招安,再派重兵围困,展现我军实力。

山贼见势不妙,必会选择归降而非顽抗。

如此可不战而胜。”

曹操略作思考后说:”就照子扬的计策办。”

按照刘晔的计策行事,果然顺利收服了陈策。

战后,曹操提拔刘晔为司空仓曹掾。

随后,旁白声响起。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讨汉中的张鲁,任命刘晔为主簿。

攻打阳平山时,因地势险要,曹军伤亡惨重,粮草告急,曹操下令夏侯惇等人撤军。

夜里,部分曹军误入敌营,引发敌军混乱。

在后军观战的刘晔认为战机已至,建议夏侯惇停止撤退。

经请示曹操后发起进攻,大获全胜。

不久张鲁投降,曹操平定汉中,准备班师。”

画面转换,刘晔进言道:”主公,刘备初得蜀地,民心未附。

我军新破汉中,威震天下。

此时进兵,蜀人必望风归顺。

若等诸葛亮等人稳定局势,据险而守,日后恐难图之。”

曹操答道:”将士疲惫,暂且休整,攻蜀之事日后再议。”

七日后,探马来报蜀地动荡,刘备虽斩杀闹事者仍难安民心。

曹操悔不当初,再问刘晔可否出兵。

刘晔摇头道:”刘备既已 ** * 乱,民心将稳。

此时进兵必难取胜。”

曹操叹惋,率众返回许都,擢升刘晔为行军长史,统领三军。

众人读至此处,不禁对刘晔的远见卓识深感钦佩。

倘若曹操当初采纳了刘晔的计策,很可能趁刘备初入蜀地之际将其彻底剿灭,整个三国的格局或许都将为之改变。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曹操终究与这一良机失之交臂。

陈留城中,曹操望着远方感慨道:”不想孤也有刚愎自用之时,着实可惜。”

安喜县内,刘备惊出一身冷汗:”刘晔当真神机妙算,多亏曹操未从其言。”

“兄长,寻找徐元直之事刻不容缓。

曹操麾下谋士如云,若无高人相助,我等日后何以相抗?”张飞声如洪钟地嚷道。

关羽抚须颔首,深以为然。

单是董昭、刘晔二人已令人棘手,唯有寻得徐庶方能与之周旋。

虽说徐庶在《名士录》中位列刘晔之后,但那是因为刘晔遭曹操设计,平生功业未能尽展。

若给予徐庶同等机遇,其才学未必逊于刘晔,甚或更胜一筹。

此时,楚风的话音再度响起:

“名士魏讽声震寰宇,魏国百官多与之深交。

唯独刘晔一见其人,便预言其必反,然众人皆不以为然。

至建安二十四年,魏讽果然举兵叛魏,一如刘晔所料。

黄初元年,曹丕登基称帝,拜刘晔为侍中,赐爵关内侯。

时值蜀将孟达来降,曹丕龙颜大悦,授以新城太守之职。

刘晔面见孟达后,即向曹丕断言此人日后必叛,曹丕仍不纳谏。

未几,关羽遇害。

曹丕召集群臣商议:刘备可会兴师伐吴?

满朝文武多以为蜀国元气大伤,军心涣散,必不敢轻启战端。

唯刘晔持异议。”

画面中,刘晔出班奏道:”陛下明鉴。

刘备与关羽义结金兰,情逾骨肉。

今关羽遇害,蜀军士气低迷,正需一场大胜重振军威。

臣敢断言,刘备必举兵雪恨!”

满朝大臣多不以为然,连曹丕也将信将疑。

至黄初二年,刘备果然亲率大军伐吴,爆发夷陵之战。

孙权为求自保,不得不向魏国称臣纳贡。

魏国群臣皆庆贺,独刘晔谏曰:”陛下,孙权此乃权宜之计,实无归顺之意。

不过恐我乘虚南下,故暂且伪降以便全力抵御刘备。”

江东之危若解,孙权必会背弃陛下。

臣以为,陛下当趁此良机发兵攻吴,一举荡平江东,永绝后患。

曹丕摇头道:“孙权既已臣服,朕岂能做此不义之举?”

遂未采纳刘晔之策。

后事果如刘晔所料,夷陵之战吴军大胜,孙权随即与曹魏反目。

曹丕震怒,决意伐吴。

刘晔进谏:“陛下,吴军新胜,士气正盛,举国同心。

加之长江天堑,若贸然进兵,恐难取胜。”

曹丕怒道:“孙权欺朕太甚,此恨难消!”

曹丕执意出兵,结果惨败而归。

黄初五年,曹丕再度亲征东吴。

魏军兵临广陵泗口,曹丕令荆、扬二州兵马齐攻孙权。

众臣皆以为孙权必亲临战阵,建议设伏擒之。

刘晔却道:“孙权知陛下陈兵北岸,不会渡江,定不会亲身犯险。”

果然,直至战事终了,孙权始终未现踪迹,曹丕无奈撤军。

太和元年,曹丕驾崩,曹叡继位。

降将孟达私通诸葛亮谋反,此时魏廷众人方忆起刘晔昔日警示。

曹叡封刘晔为东亭侯,赐食邑三百户。

太和二年,公孙渊夺叔父之位,自立为辽东太守。

魏国朝野对此多不以为意。

刘晔谏言:“公孙氏久据辽东,依山傍海,日后恐成祸患,甚至可能举兵谋逆。

陛下当趁其立足未稳,速遣精兵奇袭,同时悬赏招纳辽东反对势力。

或可不战而平定辽东。”

可惜,此番谏言再度被拒。

景初元年,公孙渊果然起兵反叛。

至此,世人皆惊叹不已。

纵观刘晔生平,其预言无一不准,算无遗策。

此等神机妙算,实非常人所能及。

可叹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君主,皆未能善用其谋。

众人不解:为何曹魏三代皆不重用刘晔?

朝议结束,曹叡单独召见沉默不语的刘晔。

询问对策时,刘晔向曹叡力主伐蜀,可出殿后却对群臣坚称不可出兵。

无论面对天子还是众臣,他的语气都斩钉截铁,令人信服。

中领军杨暨深得曹叡宠信,素来敬重刘晔,亦是朝中最反对攻蜀之臣。

他专程向刘晔请教,刘晔详陈诸多不可出兵的理由,令杨暨误以为两人立场一致。

待到曹叡再度提议伐蜀,杨暨激烈反对。

曹叡笑他不谙军事,杨暨当即搬出刘晔之言。

曹叡顿生疑窦——刘晔明明支持用兵,何以在杨暨处变成反对?

召来刘晔与杨暨当面对质,刘晔却始终缄默。

曹叡只得作罢。

数日后,刘晔主动觐见,谏言军机大事不宜外泄,恐蜀国早已探知。

曹叡豁然开朗,对其愈发倚重。

离宫后,刘晔又寻杨暨,责备他谏言过直,当为天子留颜面。

杨暨闻言拜服,更添敬重。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