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喜欢年代小说的你,有没有读过“林声禾”的这本《重回八七?山野向晚蓉城暖》?本书以向晚为主角,讲述了一个充满奇幻与冒险的故事。目前小说已经连载,精彩内容不容错过!
重回八七?山野向晚蓉城暖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向忠富拖着沉重的步伐从地里回来时,夕阳已经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一进院子,他就敏锐地察觉到气氛不对。
鸡窝那边安静得出奇,妻子李秀兰眼圈泛红,虽然强打着精神在灶房忙活,但动作明显有些发僵。小女儿向晚则安安静静地坐在门槛上,不像平时那样看到他就跑过来,只是用一双过于清澈的眼睛望着他,眼神里似乎藏着什么。
“怎么了?”向忠富放下锄头,沉声问道。他心里已经有了不好的预感。
李秀兰擦擦手,走过来,声音低哑地把下午村里来催“代金”,最后拿走了两个鸡蛋的事情说了。
向忠富听完,黝黑的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只是腮帮子的肌肉绷紧了些。他沉默地走到水缸边,舀起一瓢凉水,咕咚咕咚灌了下去,仿佛这样才能压下心头的火气和无力感。
“爸,”向晚小心翼翼地开口,声音细细的,“我们种蘑菇吧?书上说能种。种出来卖了钱,就能交‘代金’了。”
向忠富猛地转过头,目光锐利地看向小女儿,眉头拧成了一个死疙瘩:“胡说八道什么!蘑菇是山上长的,谁家能种出来?看本破书就当真了?那是瞎编的!”
他的语气又冲又硬,带着一种被生活压榨到极致后的烦躁和不信任。在他看来,女儿这完全是孩子气的异想天开,甚至是在添乱。
向晚被父亲吼得缩了一下脖子,心里一沉。
李秀兰见状,连忙上前,虽然心里也没底,但还是试着帮腔:“他爸,晚晚也是好心……那书上确实那么画的……而且上次找蘑菇,也是她……”
“那是她运气好!”向忠富打断她,声音更大了,“种蘑菇?拿什么种?哪来的木头?哪来的菌种?不用花时间不用花力气?地里的活还干不干了?万一不成呢?不是白忙活!”
他连珠炮似的反问,每一个问题都现实而尖锐,砸得李秀兰哑口无言,也砸得向晚心里发凉。父亲考虑的都是最实际的困难,他输不起,这个家也输不起任何一点额外的风险和投入。
晚饭的气氛异常沉闷。红薯稀饭照例能照出人影,唯一的菜就是一碟咸菜。没有人说话,只有碗筷碰撞的轻微声响和向阳偶尔发出的吸溜声。
向晚食不知味,心里堵得难受。她知道父亲的话有道理,但她更知道,如果不尝试改变,这个家永远只能被动地忍受这种压榨,永远看不到希望。
饭后,向忠富闷头坐在门槛上抽烟,烟雾缭绕,衬得他的背影更加愁苦。李秀兰默默收拾着碗筷,叹息声微不可闻。
向晚帮母亲把碗筷拿到灶房,心里正盘算着还能怎么说服父亲,却听到院子里传来轻微的脚步声。
她探头出去,看到奶奶王福玉拄着拐杖,慢慢地从她住的那间小屋走了出来,来到了向忠富身边。
王福玉年纪大了,平时很少出屋,话也不多,大多时候只是安静地坐在屋里,或是看着孩子们玩。她的存在感很低,但向晚一直记得,奶奶是个心里很有数的老人。
“忠富。”王福玉的声音苍老却平稳。
向忠富连忙站起身,把门槛让出来:“妈,您怎么出来了?坐下说。”他对母亲很是孝顺。
王福玉摆摆手,没坐,目光扫过儿子紧锁的眉头和儿媳担忧的神情,又看了看灶房门口探头的小孙女,缓缓开口:“下晌的事,我听到了。”
向忠富低下头,没吭声。
“日子是难。”王福玉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但难,也不能把路走死了。”
她顿了顿,拐杖轻轻点了点地面:“晚晚那孩子,病了一场,是有点不一样了。眼睛亮,心思活。她说的那本书,不管是不是瞎编,总归是个念想。”
向忠富忍不住想反驳:“妈,那种蘑菇的事……”
王福玉抬起一只手,止住了他的话:“我知道你不信,觉得是瞎折腾。可有时候,人就得信点儿啥,才能咬着牙往下走。秀兰嫁过来这么多年,没张口求过你啥,晚晚这么点孩子,也知道为家里操心。她们娘俩想试试,就让她们试试吧。”
老太太的话说得不急不缓,却带着一种历经岁月沉淀下来的智慧和平和。她没有强行说蘑菇一定能种成,而是从“念想”和“心意”的角度,去松动儿子那颗被现实冻硬了的心。
“可是……妈,那得费功夫,万一……”向忠富的语气明显软了下来,但顾虑仍在。
“费不了多少功夫。”王福玉看向李秀兰,“后山砍下来的杂木椽子,堆在那儿也是烂掉。让秀兰抽空搬几段回来,不耽误地里活。菌种……我恍惚记得,以前老人说过,长得好的蘑菇根底下那点带土的菌丝,弄回来撒在砍了口的木头上,能不能成,看老天爷赏不赏饭吧。”
老太太竟然知道具体的方法!虽然只是口耳相传的土办法,远不如《农村百事通》上写的科学,但却极大地增加了这件事的可行性,也削减了向忠富关于“额外投入”的顾虑——几乎不需要成本,只是费点力气。
王福玉说完,又缓缓地转向灶房方向,看着小孙女:“晚晚,奶奶说得对不对?”
向晚赶紧跑出来,用力点头,眼睛亮得惊人:“对!奶奶说得对!书上也是这么画的!不要多少钱,就要点木头和菌种!”
王福玉慈爱地看了孙女一眼,又看向儿子:“孩子有心,又是看书又是问的,总比瞎琢磨强。让她们娘俩弄去吧,成了,是家里的造化。不成,也就是费点力气,没啥大不了的。”
最后这句话,彻底打消了向忠富的顾虑。是啊,最坏的结果,不就是白费力气吗?这个家,最不缺的就是力气,最缺的,反而是希望。
向忠富沉默了许久,终于重重地吸了口烟,然后把烟袋锅子在鞋底磕了磕,闷声说:“……行吧。明天我去后山扛几段椴木回来。菌种……你们自己弄去。”
说完,他转身进了屋,背影似乎没有那么僵硬了。
李秀兰惊喜地看向婆婆,眼圈又红了,这次是高兴的。
向晚更是激动得差点跳起来!她跑到奶奶身边,紧紧抱住了奶奶的腿,小脸埋在那粗糙的布料里,声音闷闷的:“谢谢奶奶!”
王福玉伸出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摸了摸孙女的头发,什么也没说,只是那双看尽世事的眼睛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微光。
她支持的,或许不仅仅是种蘑菇这件事,更是小孙女身上那股不同寻常的劲头,和这个家迫切需要的一点改变的可能。
无声的支持,往往最有力量。
这一晚,向晚睡得格外香甜。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大亮,向忠富果然一言不发地扛着锄头和后山斧去了后山。等他回来吃早饭时,院子里已经多了几段新鲜砍下来的、粗细合适的椴木。
希望的种子,终于在一片荆棘中,艰难地破土而出。
第一步,总算迈出去了。
向晚看着那几段椴木,心里充满了干劲。
接下来,就是寻找优质的菌种了。后山坳那些野生灰树花生长的地方,必须再去一次!
她抬头看向母亲,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和征询。
李秀兰看着丈夫搬回来的木头,又看看女儿亮晶晶的眼睛,终于露出了一个这些天来最轻松的笑容。
“快吃饭,吃完了,妈带你去后山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