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柱浮尘上的字迹,仿佛带着未散的杀伐之气。
【刀试过了。】 【下文,该来了。】
刘弋盯着这八个字,胸腔里那颗因死里逃生而狂跳的心,慢慢沉静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冰冷的明悟。
刀的考验,是看他是否怯懦,是否会被轻易碾碎。他撑过来了,用尽所有狼狈和侥幸。 那文的考验,会是什么?看他是否真的“有用”?看他那点“机变”能否用在“正途”?
他拖着依旧酸痛的身体,草草清洗了一下,换上身干净衣服。那90点积分像烫手山芋,他不敢再乱花,总觉得更大的危机还在后面。
果然,第二天一早,甚至没给他太多喘息的时间,程昱便再次出现在客舍门口。这一次,他脸上惯有的冷峻被一种更深沉的忧虑取代。
“刘先生,随我来。”程昱言简意赅,转身便走。
刘弋心中忐忑,看了一眼屋内。少女对他微微颔首,示意他跟上。
这次不是去书房,也不是去校场,而是直接出了官署,骑马(刘弋是被人带着骑)来到了鄄城外的军营。
还未靠近,一股混杂着汗臭、牲畜粪便和隐隐血腥的气味便扑面而来。营寨连绵,旌旗招展,但仔细看去,许多兵士面带菜色,巡逻的步伐也显得有些虚浮。更远处,负责辎重的民夫推着空荡荡的粮车,脸上写满麻木与疲惫。
程昱勒住马,指着这片庞大的营盘,声音沉重:“刘先生,你所见如何?”
刘弋心脏一缩,隐约猜到了什么,硬着头皮道:“军威雄壮……只是,似乎……似乎粮草……”
“不错!”程昱打断他,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灼,“军中存粮,不足半月之用。兖州新定,府库空虚,秋粮未收,各地输送迟缓。而四方不宁,用兵之处甚多!明公为此,连日忧心忡忡!”
他转过头,目光锐利地看向刘弋:“日前你曾言,见民生多艰,常有‘胡思乱想’。如今军国大事当前,可能再‘胡思乱想’一番?”
来了!文的考核!而且直接就是最要命的粮草问题!
刘弋感觉头皮发麻。这可比制盐难多了!盐还能靠海,粮食难道能凭空变出来?他脑子里飞快过着那些零碎的现代知识——杂交水稻?化肥?哪一样是现在能搞出来的?!
他张了张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程昱看着他这副模样,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但并未催促,只是沉默地拨转马头:“回去再想。明日,明公要听回话。”
回程的路上,刘弋失魂落魄。系统的警告、粮草的危机、曹操的期待(或者说考验)、程昱的失望……像几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
回到客舍,他几乎是瘫坐在席上,脸色灰败。
少女静静地坐在他对面,递过一碗温水。
“粮食……我变不出来……”刘弋声音干涩,带着绝望,“我没办法……这次真的没办法了……”
少女没有说话,只是拿起一支笔,在纸上轻轻写了一个字:
【看。】
然后,她指向窗外。
刘弋茫然地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窗外是官署后院的一角,几个仆役正在支起大锅,准备烹煮晚餐。炊烟袅袅升起,米粮下锅,一切寻常。
看他依旧不解,少女收回目光,提笔继续写:
【粮不足,非绝粮。】 【节其流,亦为功。】 【军中炊爨(cuàn),耗几何?】
如同一道闪电劈开迷雾!刘弋猛地瞪大了眼睛!
对啊!粮食不够,不一定要增产(短期内根本做不到),还可以减少损耗!古代军队做饭,大多是各自埋锅造饭,方法粗放,浪费极大!如果能在烹饪方法上减少损耗,哪怕只节省百分之十,也是极为可观的数字!
他猛地站起身,激动得声音发颤:“你是说……改进做饭的方法?让同样的粮食,能养活更多的人?”
少女点了点头,眼神冷静。她再次蘸墨,在纸上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不是锅灶,而是一种多层叠放的蒸笼结构,旁边标注了“分层”、“蒸汽”、“同薪多熟”等字样。
“蒸?利用蒸汽同时蒸熟多层食物?节省柴火,减少翻炒过程中的损耗?”刘弋的现代知识瞬间被激活,举一反三,“还可以将粮食提前粉碎、混合一些野菜、豆类甚至碾碎的骨粉(如果能搞到的话)做成饼或糊,统一制作,分量更精准,也能减少浪费!”
他越说越兴奋,在房间里踱步:“还有!运输!粮袋的缝制、车辆的防雨防潮、路线的规划减少颠簸……这些都能减少途中的损耗!”
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只靠“预言”和少女点拨的穿越者,而是真正开始运用自己的思维,结合两个世界的见识,去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
少女安静地听着,偶尔在他思路卡顿或者偏离时,用笔尖轻轻点一点纸上某个关键词,将他拉回正确的方向。
【莫求奇巧,重实效。】 【便于推行,为首要。】她写下提醒。
刘弋重重吸了口气:“对!不能太复杂,必须简单,容易让火头军学会和推广!”
他立刻伏案,将刚才想到的点子飞快地记录下来,并结合【初级工程技术】知识碎片里那点可怜的机械和结构原理,粗略设计了一种简易的多层蒸笼和一种便于携带的硬面饼制作流程(虽然口感肯定糟糕,但能充饥、耐储存、损耗低)。
他忙得满头大汗,直到深夜才勉强整理出一份粗陋的“节粮减耗策”,其中重点就是推行“蒸食”和“标准化军粮制作”。
写完最后一个字,他几乎虚脱,但眼睛里却闪着光。他看向一直安静陪在一旁的少女,将那份写满字的纸推过去:“你看……这样行吗?”
少女仔细看了一遍,点了点头,提笔在末尾添了四个字:
【可分营试办。】
刘弋恍然大悟。对啊,不能直接全军推行,万一出问题就完了。先找几个营试点,效果好再推广!这样更稳妥,也更容易被接受!
“太好了!谢谢……谢谢你!”刘弋由衷地说道。这一次,不是感谢她的预言,而是感谢她点拨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少女摇了摇头,示意这是他自己的功劳。
第二天,刘弋顶着一对黑眼圈,带着那份粗陋的“节粮减耗策”,再次被带到了曹操面前。
这一次,除了曹操、荀彧、程昱,还有主管粮秣的官吏在旁。
曹操看着他那份写得歪歪扭扭、还有不少错别字的“策论”,眉头微蹙。
刘弋紧张得手心冒汗,结结巴巴地解释着自己的想法,重点强调了“蒸食省粮”、“统一制作减少浪费”、“试点推行”等要点。
他说完,厅内一片寂静。那粮秣官脸上露出不以为然的神色,显然觉得这些是旁门左道,杯水车薪。
荀彧和程昱则沉吟不语,仔细思索着其中的可行性。
曹操的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目光从竹简移到刘弋脸上,又移回去。许久,他才缓缓开口,问了一个问题:“蒸食省薪,或可为。然军士惯食炊饭,改蒸食,恐有怨言,若影响军心,该当如何?”
这个问题极其现实而犀利!
刘弋早有准备(昨晚和少女推演过),立刻躬身回答:“回曹公,可先于辅兵、民夫中试行。其等劳作繁重,但所求不过果腹,有新食能饱腹,怨言必少。若果真省粮,再逐步推及战兵。且蒸食软烂,于伤病士卒调养更为适宜,此亦一善。”
曹操听完,不置可否,又看向荀彧和程昱。
荀彧沉吟道:“其策虽粗,然所言损耗确有其事。试行于辅兵营,纵无效,亦无大碍。若稍有成效,便可积少成多,于眼下困局不无小补。臣以为,可试。”
程昱也点头:“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此法纵只得十一之效,亦胜于坐困愁城。”
曹操终于微微颔首,对那粮秣官道:“便依此议,择一辅兵营试办。一应所需,由文若协调。”
“喏!”众人领命。
退出书房时,刘弋感觉自己的腿还是软的,但心情却前所未有地激动和充实。
【支线任务“献上制盐策”完成度提升至100%。奖励积分150点,“初级工程技术”知识碎片x1已发放。】 【触发新支线任务:“辅兵营节粮试办”。任务要求:协助完成试点,并使节粮率达到5%以上。奖励:积分300点,“初级管理”知识碎片x1。】
制盐策居然因为这次表现被补全了奖励!而且新任务又来了!300积分!
更重要的是,他第一次不是依靠“预言”,而是靠自己和少女的协作,真正提出了一项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他兴奋地回到客舍,想与少女分享喜悦。
却见少女站在窗边,望着官署外街道上熙攘的人流,目光却穿透了眼前的景象,投向更遥远的未知。她的侧脸在光线下显得有些模糊不清。
听到刘弋进来的动静,她缓缓转过头,脸上并无喜色,反而带着一丝极淡的、难以察觉的凝重。
她伸出手指,沾了窗台上的灰尘,缓缓写下三个字。
这三个字,像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刘弋刚刚升起的兴奋。
她写的是:
【蝗。】 【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