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小说《人间烟火与法治之光》的主角是扬子,一个充满个性和魅力的角色。作者“扬孑”以其独特的文笔和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们带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本书目前连载,喜欢阅读的你千万不要错过!
人间烟火与法治之光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戈壁生死救援:一岁半迷童的12小时极限求生与全员守护
在青海省都兰县广袤的戈壁无人区,海拔3200多米的土地上,风沙与严寒是常态,生命在这里显得格外脆弱。2025年7月7日,一场牵动人心的救援行动在此展开——一名仅1岁7个月的幼童,光着身子在沙尘暴后的寒夜走失,面对零下低温、复杂地形与潜在的野生动物威胁,几百名救援人员与牧民携手,与时间赛跑,最终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场跨越昼夜的救援,不仅见证了幼童顽强的生命力,更彰显了人性的温暖与团结的力量。
一、寒夜惊魂:一岁半幼童戈壁走失
2025年7月7日晚,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的电话铃声急促响起。电话那头,牧民大姐带着哭腔,声音哽咽得几乎说不出完整的话:“警察同志,我的娃丢了……才1岁多,还不到2岁,在沙漠里……”
民警的心瞬间揪紧。都兰县地处青藏高原腹地,7月的戈壁看似炎热,实则昼夜温差极大——当天下午刚刮过沙尘暴,入夜后又下起小雨,气温骤降至10摄氏度以下,且还在持续下降。对一个刚学会走路、毫无生存能力的幼童来说,这样的环境意味着致命危险:失温、迷路、跌落沙坑,甚至可能遭遇野生动物。
为了尽快确定搜救范围,民警第一时间驱车赶往县城医院接上报警的牧民大姐。大姐家所在的“铁奎村”,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村庄,而是一片没有路标、没有信号的无人区,只有当地牧民能勉强辨认方向。“外人去了就跟瞎了似的,找具体位置比大海捞针还难。”民警后来回忆,若没有大姐带路,搜救工作根本无从谈起。
一个多小时后,警车抵达大姐家的帐篷前。眼前的景象让民警心头一沉:幼童的父亲蹲在地上,满身泥沙,双眼通红,头发凌乱得像被狂风撕扯过——他已经独自搜寻了三四个小时,却连孩子的影子都没找到。帐篷内,窗户边放着孩子的衣服和裤子,大姐哽咽着说:“娃平时就不喜欢穿衣服,这次跑出去也是光着身子……”
10摄氏度的低温,光着身子的幼童,广袤无垠的戈壁——每一个信息都在加剧救援的紧迫感。幼童的父亲稍微冷静后,向民警还原了事发经过:当天下午,他带着三个孩子(8岁的女儿、5岁的儿子和1岁7个月的幼子)去帮邻居剪羊毛,回家后安排大女儿照看两个弟弟,自己则去附近放羊。下午5点多,突刮大风,他提前赶回,却发现幼子不见了——大女儿说“弟弟在车里睡觉”,可车里空空如也;帐篷里只有5岁的儿子在睡觉,幼子早已没了踪影。
“一开始以为娃就在附近,没敢麻烦你们。”父亲懊悔地说,他起初觉得“一岁多的娃走不远,撑死在几百米内转悠”,可随着天色渐暗,喊破嗓子也没得到回应,他才意识到不对劲。这片戈壁周边几公里内没有其他人家,手机信号微弱,他好不容易在高地上抓到一丝信号,先联系了附近牧民求助,直到晚上8点天完全黑透,才无奈报警——此时,幼童已经走失超过3小时,最佳搜救时间正在流逝。
二、全员集结:50名警力与牧民的生死竞速
都兰县公安局党委接到报案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一边指令辖区派出所、特警大队火速赶往铁奎地区展开初步搜救,一边从全县抽调巡警、周边派出所警力支援。“这么小的娃,在这种天气里多待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指挥中心负责人说,当晚的救援只有一个目标——“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晚上9点多,首批搜救警力抵达现场,与前来帮忙的牧民汇合。此时的戈壁早已漆黑一片,手电筒的光束在风沙中显得格外微弱,气温降至5摄氏度左右,穿着雨衣和大衣的救援人员仍冻得瑟瑟发抖。“我们两人一组,以帐篷为中心,向四周扩散搜寻,暂定搜索半径3-5公里。”民警解释,5公里是夜间搜救的极限——无人区地形复杂,沙丘、沟壑遍布,且没有信号,若再往远走,救援人员自身也可能迷路。
牧民们骑着马、开着摩托,与民警并肩前行。他们熟悉每一片沙丘、每一道沟壑,知道哪里可能有沙坑、哪里草长得高,更容易藏住孩子。“喊一声,停一下,听有没有娃的哭声。”一位老牧民说,戈壁的夜很静,只要孩子还能出声,大概率能听到。可遗憾的是,夜色中只有风声和马蹄声,没有任何幼童的回应。
更让人揪心的是,幼童父亲突然想起一件事:下午联系牧民帮忙时,有位牧民半小时后才回复,说“收羊时发现两只羊被狼咬死了”。都兰县戈壁地区本就野生动物繁多,狼群、熊类时有出没,成年人尚可自保,可一个一岁多的幼童,面对野兽毫无反抗能力。“当时心里就往坏处想,会不会……”民警不敢继续往下说,只能加快搜寻步伐。
凌晨5点,戈壁滩的气温降至冰点,搜救已经持续了8小时,50多名警力和20多位牧民不眠不休,却仍未发现幼童踪迹。救援人员只能短暂休息,啃几口面包、喝几口冷水补充体力。“按往年经验,这么小的娃丢了这么久,出危险的可能性早就拉满了。”派出所所长说,但没人想放弃——他们重新调整策略,将所有搜救人员集中,形成“扇形搜索队”,对着一个方向地毯式排查,“哪怕把这片戈壁翻过来,也要找到娃”。
三、空地联动:无人机锁定生命信号
7月8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新的救援力量陆续抵达:公安无人机分队、直升机救援机组,以及周边乡镇的村民,几百人汇聚在戈壁上,漫山遍野都是搜寻的身影。为了提高效率,救援指挥部制定了“空地联动”方案:
– 空中梯队:直升机在高空大范围巡查,无人机则压低高度至3-5米,对半径3公里的核心区域进行低空扫描。由于地表沙粒温度高,热成像设备失效,无人机飞手只能凭借肉眼观察——幼童光着身子,肤色与沙漠颜色接近,找起来如同“在沙子里找一粒米”。
– 地面梯队:几百名救援人员和牧民排成人墙,以帐篷为中心,从西向东、从北向南交叉推进,不放过任何一处沙丘、草沟。“草长得高,娃要是躲在里面,说不定从旁边过都看不见。”民警们弯腰前行,用手拨开草丛,仔细查看每一个可能藏人的角落。
上午10点多,转机突然出现——无人机飞手小张在操作屏幕上,看到西南角沙丘旁有一个小小的黑点。“当时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又兴奋又紧张。”小张回忆,他赶紧降低无人机高度,从10米降到5米,再到3米,终于看清:那是一个小小的身影,趴在沙地上,还在轻微蠕动!
“报告!找到孩子了!孩子还能动!”小张通过对讲机大喊,声音都在发抖。附近的救援人员和牧民听到消息,疯了似的往西南角跑。民警冲到沙丘旁,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又惊又喜:幼童浑身沾满泥沙,蜷缩在沙丘背风处,小手紧紧攥着一把沙子,看到有人靠近,还试图往前爬了爬——虽然虚弱,但生命体征稳定。
让人意外的是,幼童走失的地方,距离他家帐篷竟超过3公里。“一个一岁多的娃,怎么能走这么远?”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后来民警分析,可能是风沙把孩子吹得偏离了方向,也可能是孩子跟着小动物的踪迹,一步步走到了这里;而身上的泥沙,意外形成了一层“天然保护层”,帮他挡住了部分寒风,减少了失温风险。
四、生命奇迹:幼童无恙与父母的愧疚与感动
“娃还好吗?是不是……”幼童的父母赶到现场时,突然停下脚步,不敢往前挪——他们怕看到最坏的结果。直到民警笑着说“孩子没事,就是有点脏”,父亲才疯了似的冲过去,母亲则当场哭倒在地。
“爸爸,你去哪里了?我找不到你了。”幼童看到父亲,伸出小手抓住他的衣角,声音微弱却清晰。这句话让父亲瞬间红了眼,母亲抱起孩子,哽咽着说“对不起,是妈妈没看好你”,而幼童却伸出小手,帮母亲擦去眼泪。现场的民警递过来一个鸡腿,孩子转手就递给了母亲——这个小小的举动,让在场的人都红了眼眶。
“真是奇迹!成年人光着身子在戈壁待12小时都扛不住,何况这么小的娃。”老牧民感叹,都兰县夏天因极端天气失温致死的案例不少,可这个幼童不仅活了下来,还没受重伤,简直是“老天保佑”。
很快,警用直升机降落在戈壁上,医护人员对幼童进行初步检查:呼吸平稳、心率正常,只是身上有些擦伤,没有失温迹象。孩子被小心护送上直升机,全速飞往都兰县人民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经过五六项全面检查,结果显示:幼童身体状况良好,连感冒都没染上——这个结果,让所有参与救援的人都松了口气。
几天后,幼童的父母带着锦旗来到都兰县公安局,当面感谢民警。“要是没有你们,我家娃就没了……”母亲说着,又红了眼眶。民警笑着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孩子没事,比什么都强。”后来,这起救援事件被发到网上,网友们纷纷点赞:“为民警和牧民点赞,这才是真正的守护!”“生命的顽强太让人感动了!”
五、反思与启示:无人区育儿的安全警钟
这场戈壁迷童救援,虽然以圆满结局告终,却也给无人区的牧民家庭敲响了安全警钟。幼童的父母坦言,之前总觉得“孩子在帐篷附近没事”,没意识到无人区的危险——这次事件后,他们再也不敢让年幼的孩子脱离视线,还特意给帐篷周围加装了围栏,准备了儿童定位手环。
都兰县公安局也借此机会,在周边牧区开展了“安全育儿宣传”:
1. 避免单独留幼童:无人区地形复杂、危险多,不要让3岁以下幼童脱离成人视线,尤其是在放牧、外出劳作时,需安排专人照看孩子;
2. 做好应急准备:牧民家庭可准备儿童定位设备、应急保暖衣物,在帐篷周边设置明显标识,方便走失后快速定位;
3. 及时报警求助:一旦发生孩子走失,不要抱有“等一等”的侥幸心理,应第一时间报警,争取最佳搜救时间,同时联系周边牧民协助,扩大搜救范围。
此外,这次救援也彰显了“警民协作”的重要性。若没有牧民的带路和参与,民警很难在复杂的无人区快速展开搜救;若没有警方的专业部署和空地联动,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幼童。这种“警民一条心”的凝聚力,是应对无人区突发状况的关键。
戈壁的风沙依旧,可那个光着身子在沙丘旁蜷缩的小小身影,以及几百人深夜搜救的温暖画面,永远留在了都兰县的土地上。这场跨越12小时的生死救援,不仅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更让人们看到: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善良与团结,能战胜一切危险;而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拼尽全力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