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罪案迷城:80起真实悬案侦破》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悬疑脑洞小说,作者“摸鱼可乐”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为读者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小说的主角李仁武陈建强勇敢、善良、聪明,深受读者们的喜爱。目前,这本小说已经更新总字数109282字,喜欢悬疑脑洞小说的你快来一读为快吧!
罪案迷城:80起真实悬案侦破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他曾经是空军学校毕业的优秀人才。
本该前途无量的他,退伍后却变成了索命的恶魔。
他以剿匪为由调动民兵。
两口古井成了吞噬十九条生命的地狱。
为何父亲的惨死要让整个家族来偿还?
究竟是怎样的深仇大恨,让他隐忍十年?
这是正义的复仇,还是疯狂的屠杀?
李仁武。
他于一九二五年出生在江家村。
既然说他是为父报仇,那就要从他的父亲讲起。
李仁武的父亲名为李万才。
这名字听起来气势非凡。
李万才早年曾在国民党的部队中担任副营长。
多年征战,目睹时局混乱,战乱频仍。
他担心自己可能某天会战死沙场。
于是果断离开军队,返回了家乡。
毕竟,当过官的人多少有些积蓄。
回乡后,他很快娶妻生子。
一九二五年,儿子李仁武出生了。
李万才共有四个儿子。
在那个年代,这也只能算是普通人家。
当时一般家庭至少有七八个孩子。
虽然人丁不算兴旺,但李万才是军人出身,性格强硬。
在村里一向强势行事,少有人敢轻易招惹。
他平日不爱讲道理,遇事总喜欢动手。
因此在村里的名声并不好。
在乱世中,这样的人往往能站稳脚跟。
因为在那个时候,讲道理未必有用,没人愿意按规矩办事。
到了一九三九年,李仁武十四岁这一年。
李万才在村里的地位达到了顶峰。
他成为了村公所的先生,主要负责管账,相当于如今的会计。
喜事临门让他精神焕发,再加上他那暴躁的脾气。
他整天一副谁都不放在眼里的样子,自然不愿受他人管制。
上任没多久,他就与保长李忠富起了冲突。
这两人是如何结下梁子的呢?
当时正值抗战时期。
李万才与八路军接上了头。
那时八路军规模还不大,主要以游击战为主。
李万才认识了一位叫李俊祥的连长。
当时李俊祥正带领队伍在静海县打游击,并住在李万才家中。
之后,李万才还把村里的一些年轻人介绍进了八路军。
在当时,这算是抗日积极分子的行为。
然而,当时的天津已经沦陷,江家村也被日军占领。
村公所实际上受日伪军的控制。
李万才的这些举动,在日伪军眼中无疑是通敌的大罪。
其实李万才这么做,往好了说,是有抗日爱国的精神。
但实际上更多是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
他还想借助八路军的力量压制李忠富。
不久后,他向游击队提供了情报。
游击队顺势将李忠富抓获。
考虑到李忠富这类人还有争取的价值。
经过一番教育后,游击队将他释放。
李忠富回去后仔细琢磨,便猜到是李万才在背后搞鬼。
他当即决定报复,而且必须置对方于死地。
但这事急不得,得等待时机。
毕竟李万才也不是省油的灯,身后还有游击队撑腰,不能做得太明显。
就这样,等到一九四一年,机会终于来了。
游击队从天津撤走后,李万才没了靠山,变得孤立无援。
李忠富见状,开始谋划联系附近的土匪。
一九四二年二月二十二日,大年初八。
这天,李忠富和弟弟李忠贵以打牌为借口,将李万才骗到了村公所。
在路上,突然冲出两个土匪。
他们将李万才制服后五花大绑。
随后直接扔进了一口井里淹死了。
在那个年代,土匪猖獗,杀个人并不算大事。
他们行事也毫不掩饰。
消息很快传开了。
李万才的家人得知了噩耗。
他的儿子,也就是我们故事的主角李仁武,当时只有十七岁。
得知父亲被害,李仁武咬牙切齿,怒火中烧。
他发誓不报此仇,誓不为人。
但他面前有两个难题。
一是他不确定到底有多少人参与了此事。
他只知道李忠富肯定脱不了干系,其他人则不清楚。
而李忠富家族势力庞大,他这一辈有八个兄弟。
名字按照荣华富贵的顺序排列。
李忠富是老三,老四是李忠贵。
李仁武只知道老三和老四参与其中,其他人是否参与,不得而知。
但他心里有了一个简单的想法:管他呢,全杀了就是,何必费劲查证。
二是他自己势单力薄,要报这么大仇,杀这么多人,仅凭一己之力远远不够。
最终,李仁武想到了一个办法:先去当兵,学本事。
如果能在战场上活下来,等自己有了实力和队伍,报仇岂不是易如反掌。
但这个决定,李仁武足足用了三年才下定决心。
时间来到一九四五年一月。
通过一个叫李树香的人介绍,他终于加入了八路军的静海县游击队。
报仇的信念,成为他前进的动力。
当兵三个月后,他就升为了班长。
拿到一把三八式步枪后,他再也按捺不住。
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去复仇。
一九四五年五月的一天。
李仁武带着枪独自一人潜回了江家村。他没什么打算,就准备直接开杀。
可他没料到的是,回来才知晓李忠富已死。
就在数天前被匪徒杀害,具体缘由不知。
李仁武心中琢磨:死了也无妨,不是还有他的弟兄们嘛。
不管他们有没有参与其中,全都是仇敌,必须除掉。
随后,他寻到了李忠贵。
瞅准时机,对着其后背抬手就是一枪。
不料枪法太差,没射中。
这一枪着实把李忠贵吓得不轻。
他连滚带爬地奔回家,赶忙找来同族兄弟商讨。
“李仁武这是回来玩命了,方才差点把我打死,这该如何是好?”
众人合计着,李仁武是来玩命的,硬碰肯定不行,只能来软的。
出些钱财,把这事儿和和气气地解决掉。
拿定主意之后,李忠贵他们找到了介绍李仁武去当兵的李树香,请他出面调停。
李树香找到李仁武,劝说:“小五啊,哥晓得你心里有仇恨,可李忠富已经死了,被人杀了。其他人跟这事儿没关系,你听到的那些消息都不准确。李忠贵他们也找我了,想跟你商量这事,让你受委屈了,他们愿意出些钱,给你爹办个体面的葬礼,你看如何?”
李仁武表面应允了,说:“行,让他们赶紧弄完。”
心里却寻思:等这事儿忙完,我再动手也不迟,不差这几天。
之后,李忠贵的几个弟兄凑了十两银子,打了一个按李万才身材制作的银制模型,尺寸不大,当作李万才的象征。
伴随着吹拉弹唱、哭哭啼啼的仪式,李万才正式下葬。
一番折腾之后,李仁武点头表示认可,说:“行了,这事儿就这么算了。”
在外人眼里,这事儿就此完结。
然而李仁武并不甘心。
他想:被人杀了,哪能就这么用一点儿钱就能解决的?
血债必须血偿,并且要加倍偿还。
只是目前自己实力不够,仅凭手里一把枪,即便拼命也杀不了几个。
所以他打算先低调发展,等有了实力再找这些人算总账。
时间到了一九四六年。
李仁武由于表现突出,被调到晋中军区参加了会计培训班。
同年还入了党。
培训完毕后,组织安排他去十分区一个旅担任会计。
这在战争时期可是个不错的职位,能在部队大后方从事财务工作,前途一片光明。
可李仁武不愿意,坚决要求上战场,想要杀敌立功。
他认为去了后方,整天和数字打交道,就没机会提升实力报仇了。
结果,他因不服从指令,受到了留党察看的处分。
可他依旧不服,继续抗议,最终被开除了党籍。
这些在李仁武看来都无所谓。
他还向分区一位姓刘的政委请假,直言要回家报仇,杀掉那些仇敌。
政委自然不同意:“你当兵是为了保家卫国,怎么能报私仇?”
李仁武只讲了一句:“只要我还活着,早晚弄死他们。”
假没请成,他只能先在部队待着,再做谋划。
到了一九四九年八月,新中国即将诞生,战事逐渐减少。
接着,李仁武被调到了河北省军区后勤部财务科工作。
一九五零年六月,他进入空军学校学习。
一九五一年七月毕业,进入飞行大队工作。
照这样发展下去,他的未来不可限量。
可报仇的想法始终在他心头盘旋。
一九五二年四月,二十七岁的李仁武决定从部队退伍回故土。
目的只有一个:报那十年前的大仇。
一到江家村后,李仁武得知一九五零年土地改革时,政府给他家评定的成分是中农。
家里分了三十多亩地和七间房子,还有一头牛。
不算贫穷,也不算富裕。
其实在回家之前,他就给家里写过一封信。
信里提及了报仇的事,说关于老爹被害,我一定要报复回来,而且要足够狠,不然别人会嘲笑咱们家无能。
回到家后,李仁武马上向村委会提出,要深入追查当年杀害他父亲的凶手,必须严格审查。
可这事儿哪有那么好查,都过去十年了,主谋李忠富也早就死了。
更关键的是,如今已是新中国,旧社会的陈年旧账不好再深究,时代都变了。
村里的领导都说查不出来,还说:“当年李忠贵他们家族不是给你爹补了厚葬费吗?你当时也同意既往不咎了,怎么现在又提起来了?”
李仁武却丝毫不退让:“我在外这些年,一天都没忘记报仇,时刻记在心里。你当时也介绍对象,我都没同意,就是怕有后顾之忧。我放弃了大城市的好工作,回来就是为了报仇雪恨,这事永远没完。”
由于李仁武是部队出身,还毕业于空军学校,这样的人才在当时很受重视。
一九五二年,他被任命为当地民兵联防二分站的站长,负责管理好几个村子的治安,其实就是领导民兵组织。
那时候,公安系统还没完全组建完善。
有了权力后,李仁武开始努力地训练队伍。
曾三次组织四个村的民兵开展剿匪演练。
通过严苛的训练,迅速在民兵中树立了威望。
而他的内心也一直在为复仇做着筹备。
接下来,李仁武开始耐心地等待时机。
毕竟他只是个小站长,并非一手遮天,想大开杀戒没那么容易。
即便在解放前,也不能随便调动士兵。
可机会很快就来了。
时间到了一九五二年九月十二日。
区里召开镇反摸底会议。
所谓的镇反,指的是当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清查镇压反革命分子的政治运动。
村里的主要干部都得去参加会议。
对李仁武而言,这无疑是个绝佳的机会。
领导全走了,没了约束,他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
随即,他迅速开始策划整个复仇行动。
九月十二日晚饭后,大约七点。
李仁武向附近的大刘村、小刘村、三胡庄的民兵中队发出了通知。
通知称,昨夜从后山窜来不少土匪,就藏在这几个村子周围。
要求各中队负责人带领全体民兵,务必在晚上十一点前到江家村南边集合。
同时,他还要求民兵做好几项准备:每人上刺刀,备足子弹;每人带三根绳子;胳膊上缠一根白毛巾作为标记;行动必须严格保密,绝不能泄露任何消息。
写好三份通知纸条发下去后,他便原地等待。
到了晚上十一点,大刘村来了十一人,小刘村来了两人,三胡庄来了三人,再加上江家村包括他在内的十六人,一支三十二人的队伍总算凑齐。
这规模在他看来,已经足够。
李仁武先是重申了通知内容,接着开始战前动员:“大家行动时一定要大胆果断,冷静应对。记住,没有内鬼引不来外贼。土匪能藏到这里,说明咱们村里肯定有奸细。这次剿匪要连同内鬼一起铲除。到时候看我的手电筒闪两下,就是命令,直接动手,谁也不能当逃兵。”
动员结束后,李仁武开始分工:江家村的十一人负责村边路口放哨,确保没人能跑出去;其余七人组成“外来力量”执行武力进攻任务;另外安排九人负责拿绳子绑人,“我让绑谁就绑谁,全听指挥”;最后剩下的四人负责通讯,在各队之间传递指令和信息。
一切安排妥当后,他一声令下,众人各就各位,行动正式开始。
李仁武带着人先在外面转了一圈,随后返回江家村。
对外宣称先抓内鬼,从他们嘴里问出匪徒的藏身之处。
而他口中的内鬼,显然就是李忠富的家族成员。
此时,老四李忠贵已经病逝,只剩下老大李忠荣等兄弟。
不管当年是否参与过谋害他父亲的事,只要是保长李忠富的家族成员,他都打算一个不漏,全部拿下。
接着他带人直接冲进这些人的家里,开始抓捕。
到了凌晨一点多,共抓了八人。
分别是:老大李忠荣及其两个儿子李培智(当年三十岁)、李怀喜(当年二十六岁);六弟李忠荣及其妻子刘建荣(当年四十岁,党员,还是村委会妇女主任);老七李忠友及其妻子李云志;还有二十四岁的老八李忠宇。
这些人被五花大绑,被带到了李万才的坟前。
李仁武表面上没说要杀人。
到达后,却将李忠友的妻子李云志单独绑在了一棵树上,把其他人打倒在地。
然后对部下说道:“经过调查,这些人都是内鬼,平时尽干坏事。区里已经下达了命令,把他们全部枪毙,立即执行。”
说完,他的手电筒闪了两下。
旁边的民兵举枪射击,七人当场毙命。
之后,李仁武解开树上的李云志。
之所以单独留下她,是为了以牙还牙。
他在附近找了一口井,直接将李云志扔了下去,活活淹死。
到这时,他已经杀了八人。
不过这远远满足不了他的复仇欲望。
往回走的路上,他又对民兵们谎称:“咱们虽然灭了狼,但别忘了还有幼崽。等他们长大了也是祸害,必须斩草除根,不留后患。”
于是他又带人冲进这些人的家里,连妇女带小孩一个都没放过。
又抓了十一人。
不过也有漏网之鱼,其中就有三人听到外面的动静后,随即跳墙躲到了别人家中,才侥幸逃过一劫。
否则,李忠富家族恐怕会被彻底灭门。
刚才被枪毙的老八李忠宇刚结婚不久。
妻子郝连芳刚生下一个满月的孩子。
母女俩也被李仁武堵住。
郝连芳吓得浑身发抖。
李仁武见状说道:“你是新过门的,我不杀你。这孩子是男是女?”
郝连芳赶紧回答:“是女孩。”
李仁武上前一看,果然是个女婴。
便把孩子一扔,放了她们娘俩,算是又躲过了一劫。
还有一个活下来的是李忠富的遗孀。
按理说,李仁武与李忠富仇恨最深,本该对她绝不留情。
但此时他却动了恻隐之心。
他看这个女人一辈子很苦,便说道:“看在你是寡妇的份上,饶你一命。”
老太太连忙千恩万谢。
没成想,李仁武给了她一记耳光,随后扬长而去,也算是出了口恶气。
到这时,能抓到的人都被带走了。
总共十一人被强行押到村里的一片空地里。
那里也有一口井。
李仁武掏出枪,逼着其中两个女人跳井。
两人无奈只能顺从。
之后,李仁武嫌这样太慢,干脆把剩下的九人不论大人小孩,挨个推进了井里。
他担心人多淹不死,又让人搬来石头,狠狠地砸了下去,这才罢休。
这场景实在太过残忍。
那么多人在井里哀嚎,堪称人间炼狱。
其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至此,共有五户人家十九人丧命。
其中男性十三人,女性六人。
十一岁以下的孩子共有七人。
李忠富家族几乎被一锅端。
这已不是简单的灭门,而是灭族。完成所有事后,李仁武心中彻底轻松了。
他认为用一个家族的性命来偿父亲的命,值得。
隐藏心底十年的仇恨,总算得到宣泄。
那么这件事最终是如何了结的呢?
李仁武对民兵们讲:“今日的任务大家完成得很出色,都回去歇息吧。我这就去区里汇报咱们的成果。”
民兵们听罢便往回返。
途中,有人生出疑虑:“不对劲啊,咱们今日是捉土匪,可刚才那些人里有个女的是妇女主任。咱之前见过,她是党员领导,怎么可能是土匪呢?是不是搞错了?”
其他民兵也觉得言之有理。
但有人讲:“这和咱没关系,咱就是小卒子,听令行事的,管那么多做什么?再说站长不是去汇报了吗?要是好事自然会宣扬,就算出了差错,咱嘴紧点,谁也不要说出去不就妥了?命令又不是咱下的,安安稳稳回家睡觉吧,别瞎操心了。”
另一组三胡庄的民兵更是满头雾水。
他们不认识江家村的这些人,还以为此次行动立了大功。
心想杀了十九个土匪内奸,得好好炫耀一番。
于是次日一大早,便跑到村委会报喜去了。
再瞧李仁武,他离开江家村后,并未走远。
藏在大刘村的一片豆子地里,直至天亮才现身。
随即去了静海县双塘村的表哥家。
到了那儿后,他先换上一身干净的衣裳,饱餐一顿。
又向表哥借了些钱财,随后步行至塘官屯。
在那里又躲了一日。
九月十四日清晨,他搭火车到了石家庄。
下车后又转乘汽车,辗转抵达邯郸市。
其实他也不清楚接下来该如何是好。
报仇的想法占据了他全部的思绪,根本没规划过逃跑路线。
思前想后,他决定去找原部队的老上级。
老上级见到李仁武后,详细一问情况,顿时惊愕不已。
“你小子居然做出这种事!”随即开始劝导他,“小五啊,你太鲁莽了,赶紧去自首吧。我这儿不能收留你,你杀的是普通百姓,不是在战场杀敌啊。”
李仁武起先不答应。
但转念一想,仇已经报了,自首就自首,我又没错。
他觉得自己所为未必会遭受重罚。
就这样,邯郸方面接到他的自首后,大吃一惊,赶忙通知了静海县。
九月二十三日,李仁武被押回了静海县。
他的案子处理起来相当棘手。
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三年,我国第一部刑法是一九七九年才颁布的。
所以那时审理案件基本只能参照当地县委、县政府领导的看法,上报后便可定案。
说难听些,有点像古代县太爷断案。
起初,县领导的看法是:李仁武指控李忠富等人参与谋害其父亲,证据不够,必须判死刑。
本村一对姓徐的母子曾向李仁武胡言乱语,也得判刑,一个七年,一个五年。
参与杀人的民兵中,张洪柱表现得最为踊跃,亲手杀了三人,被判二十年。
其他动手杀人的民兵被判一年到十五年不等。
在村口放哨、没动手的,教育一下就放了。
李仁武的堂兄弟李根发,身为村妇支书,曾帮李仁武伪造材料指控李忠富,且明知李仁武有杀人的意图,却不阻止不报告,被开除党籍,判刑一年。
不过这案子影响太大,上报后结果变了。
天津地委给出了新的处理意见:李仁武死刑不变;张洪柱由二十年改判为无期徒刑;另外三个积极参加的民兵判二十年;李根发最惨,从一年改判为十五年。
随后,静海县于一九五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开庭审理此案,按此结果宣判。
宣判后,李仁武马上被执行了枪决。
在那个年代的司法流程和现在自然大不一样。
李仁武被判死刑,其实并不意外。
但参与其中的民兵确实有些冤屈。
他们只是执行了上级的指令,根本不清楚杀的是谁。
堂兄弟李根发被判十五年,理由是知情不报,也显得勉强。
没法子,那个年代就是这样。
没有刑法可依,且刚建国不久,很多事情处理起来比较随意。
往往名分越大,处理越严厉。
判罚主要看社会影响力,只要和案子有关联,就必须严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