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精选的一篇历史脑洞小说《大明:我的双穿门通现代》,在网上的热度非常高,小说里的主要人物有萧然,作者搬砖猫猫头,无错版非常值得期待。《大明:我的双穿门通现代》这本历史脑洞小说目前连载,更新了510309字。
大明:我的双穿门通现代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萧然突然意识到失言。
马皇后摆摆手:”无妨,我早料到我走之后重八不会立后。”
“娘娘的病是可以医治的,您要有信心。”
“我若不在,重八的暴脾气无人能劝。”马皇后叹息道。
萧然点头认同,历史上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确实变得更为残暴。
“萧然,雄英的病能治好吗?”马皇后最关心的还是长孙的病情。
“虽然棘手,但应该能治好。”
“如此便好!”史书只言天花之症,却未详述其源。
防无可防。
……
朱元璋匆匆离开御书房,心中急切。
“萧然何在?”他扬声问道。
“回皇上,先生正在坤宁宫,皇后娘娘也在。”二虎早已探明。
“速带咱去!”朱元璋生怕萧然离去。
坤宁宫前,朱元璋一眼瞧见马皇后与萧然。
二人见朱元璋到来,连忙起身。
“皇上!”
朱元璋抬手按在萧然肩上,“不必多礼,快坐!”
他拉着萧然一同坐下。
“咱记得你说过,妹子的病可治,是也不是?”朱元璋直奔主题。
“治愈希望极大,至少也能缓解症状。”
“好!甚好!”朱元璋又问,“那雄英与老大呢?”
“太子殿下只需多加注意,日后应无大碍。”
马皇后因早年操劳过度,积劳成疾。
朱雄英则不知如何染上天花,但皆可医治。
“好!如此便好!”朱元璋心头大石终得落地。
“皇上,也需有所准备,有些事冥冥之中自有定数,难以更改。”
“此话怎讲?”朱元璋神色一凝。
“我曾至永乐末年,老爷子第五次北伐无功而返,我虽极力劝阻,却未能改变结局。”
“老四不是安然无恙?”朱元璋明白萧然之意,按常理,朱棣已不在人世。
“回程时险些丧命,好不容易救回。此前老爷子想见皇上一面,全凭这口气强撑。”
朱元璋闻言,心中忧虑更甚,紧握马皇后的手,生怕她依旧无救。
若如萧然所言,马皇后仅剩一年光阴。
“重八,尽人事,听天命。若真无力回天,也是命数使然。”马皇后反倒坦然。
“妹子,莫说这话!你得好好活着,必须好好活着!”
马皇后轻轻点头,“好。”
“萧然,何时可开始医治?”朱雄英与朱标暂无大碍,但马皇后病情已不容耽搁。
“随时皆可,只要皇上信得过。”
“你与老四交情匪浅,咱自是信你。”因朱棣之故,朱元璋对萧然颇为信任。
“娘娘之病,宜早不宜迟。”
“那明日如何?”朱元璋看向马皇后,又望向萧然。
“我听凭安排。”马皇后将决定权交予萧然。
“便定明日吧。”萧然颔首应下。
“若你有什么条件尽管提,咱能做到的,绝不推辞。”只要马皇后和朱雄英平安无事,朱元璋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不必了,之前老爷子带回的黄金已足够,钱财对我而言并非必需。”萧然并不想携带过多财物返回。
对于马皇后,萧然心中充满敬重。
这位千古贤后,值得钦佩。
“萧然,你年纪尚轻,可曾婚配?”马皇后温和问道。
萧然摇头,“回娘娘,尚未。”
马皇后看向朱元璋,后者立刻会意。
“咱膝下几位公主正值婚龄,你可随意挑选。”
萧然连忙摆手,“皇上、娘娘,此事不妥。我来自六百余年后,言行习惯皆与此时不同,恐难相合。”
见他态度坚决,马皇后也不便勉强,“既如此,日后若有此意,尽管开口。”
“多谢娘娘。”
“萧然,老四当真对允炆一家下了 ** ?”朱元璋神色凝重,“你如实告知,咱如今也不会追究老四。”
“此事我亦难断言。靖难之役距今六百余年,我所知皆源于史册。然史书未必尽录 ** ,亦未必全然可信。”
“史书如何记载?”
“仅言失踪。”
朱元璋长叹一声,“终究是咱识人不明,险些误了大明,更害了允炆一家。”
“皇上无需自责,此事非您所能预料。您已竭尽所能,靖难之役实乃朱允炆自食其果。”
朱元璋心中满是恨铁不成钢的无奈。
“咱想去瞧瞧老四的永乐盛世,可否成行?”
“永乐盛世无法前往……”
朱元璋面露失望。
萧然话锋一转,“但可一观仁宣之治。”
“仁宣之治?此为何时?”
“洪熙乃朱高炽年号,庙号仁宗。”
提及此孙,朱元璋颇为欣慰,“高炽性情与老四大不相同,倒与老大极为相似。”
“确是如此。”马皇后颔首附和。
虽体态迥异,但朱高炽的言行举止与朱标如出一辙。
“高炽治国如何?”仁宗庙号分量不轻,足见其守成之能。
“监国十余载,永乐盛世的文治之功,大半归于他手。其文治之才,犹胜老爷子。”
“好小子!果真与老大一般!”
“可惜体弱多病,老爷子常年征战,令他积劳成疾,在位十月便驾崩了。”
朱元璋笑容骤然凝固。
马皇后亦黯然叹息,“天妒英才,可怜的孩子!”
朱元璋深深叹息一声,“唉!”他未曾料到朱高炽竟会如此。
“我大明竟有这般贤明的君主,实乃社稷之福。”
“仁宗虽在位短暂,却为仁宣盛世奠定了根基。”
“这仁宣之治,与永乐盛世相比如何?”朱元璋饶有兴致地追问。
“仁宣之治乃大明国力鼎盛之时,此时大明不再对外征伐,休养生息,百姓安居乐业。”
朱元璋目光一亮,略显讶异,“看来宣宗颇为出色,他叫何名?”
“朱瞻基,朱高炽长子,年号宣德,庙号宣宗。”
“仁宣之治!”朱元璋连连颔首,“大明国力之巅!”
“老四这一脉三代皆是人杰,将大明推向鼎盛。”此刻朱元璋已萌生传位朱棣之念。
若朱标病体难愈,朱元璋定会毫不犹豫地将皇位交予朱棣。
朱棣、朱高炽与朱瞻基的表现令朱元璋极为欣慰。
“朱瞻基!咱记下了!”朱元璋开怀笑道。
“陛下,朱瞻基堪称大明最全能的 ** ,几乎毫无短板。”
“快与咱细说。”朱元璋原以为朱棣的永乐盛世已属难得。
未料大明国力巅峰竟是仁宣之治。
“朱瞻基年少时便随祖父征战沙场,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朱元璋闻言大惊,“老四竟让孙儿亲临战阵?”
他实在难以理解。
“正是!朱瞻基不仅勇猛善战,统兵之能更不逊于其祖。治国之道尽得仁宗真传,可谓青出于蓝。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实乃大明最全能的 ** 。”
“有机会咱定要亲眼瞧瞧!此乃我朱氏之荣光!”
马皇后亦点头称许,仁宣之治确实出人意料。
祖孙三代缔造两大盛世。
“仁宣之治亦是数代积累之功,陛下的洪武之治同样功不可没。”
“哈哈哈!”朱元璋龙颜大悦。
望着朱元璋欣喜的模样,萧然暗自感慨。
此刻有多欢欣,待知晓仁宣之治后的土木堡之变时便会有多震怒。
还有京师保卫战与夺门之变,每一桩都足以令朱元璋怒发冲冠。
见朱元璋还要询问马皇后,萧然出言打断,“重八,时辰不早,萧然也该回去歇息了。”
“也是!”
这时王景宏前来禀报,朱元璋明白又有政务待处。
“妹子,萧然,咱得去处理些事务。”
马皇后温声道:“去吧!”
待朱元璋离去,马皇后含笑问道:“你方才未提及仁宣之后的事,想必是另有变故吧?”
萧然点头答道:“确是大明生死存亡之转折,堪比大唐安史之乱。”
“物极必反!”马皇后微微颔首,“这两日重八心情甚好,暂且莫要告知,让他多欢喜几日。”
“谨遵懿旨!”
…
萧然重返先前预备下榻的宫室。
朱棣早已归来。
独坐出神,嘴角犹带笑意。
萧然打趣道:“老爷子,这是惦记哪位佳人呢?”
朱棣回神拽着萧然落座,“小混账,过来坐着!”
“能重见妙云,实乃意外之喜。”对朱棣而言,再见徐妙云确是莫大惊喜。
总算弥补了昔日遗憾。
“老爷子若是寂寞,回村后我给你说个老伴儿如何?”
“放肆!没规矩!”
“娘娘说明日启程治病,先前遇见太祖高皇帝时,已禀明仁宣之治的详情。”
朱棣神色骤然凝重,“后续之事可曾提及?”
“未曾!”萧然摆手,“娘娘料到盛极必衰,嘱咐暂缓禀报,让太祖高皇帝多高兴几日。”
朱棣扶额叹息,“定要雷霆震怒!”
原先担忧父皇不肯宽恕自己,如今更忧心后世子孙。
莫说朱元璋那暴烈性子,朱棣自己听闻都气血上涌。
思及此事,朱棣只觉头痛欲裂。
“老爷子何必忧心,儿孙自有儿孙福,无儿无孙享清福。只要太子与好圣孙无碍,余者你也管不得了。”
朱棣挥袖道:“罢了罢了!”
想起朱祁镇便愁绪满怀。
“太祖高皇帝曾说想观永乐盛世,既然去不得永乐朝,想必是要往仁宣之治去了。”
“这倒无妨。”仁宣之治乃大明鼎盛,朱元璋定然欣慰。
朱棣所虑正是此事——仁宣之治捧上云端,土木堡之变却坠入深渊。
这落差委实太大。
“不妨事的,纵使太祖高皇帝对你有微词,不还有燕王朱棣顶着么?”
朱棣忽忆及年少时的自己,那个小朱棣!
千古一帝是永乐大帝,挨板子的却是燕王朱棣!
“这般…是否不妥?”朱棣颇觉愧对小朱棣。
“横竖都是你自己,如今你这身子骨也经不起折腾,让燕王朱棣代受又何妨…”
萧然自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反正挨揍的又不是他。
说风凉话又不必花钱!
朱棣竟觉此言有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