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躲避那四位女子,确是出于有意。
但这并非因为他意图反武,而只是不愿与有嫌疑之人牵扯过深。
经历今日之事,张光静心思索后,也不由认真考虑起是否该成家了。
即便武则天并未明言,张光也心知肚明:家中那四位 ** 里,必有人暗中通报消息,说不定全是内卫派来的眼线。再加上肖清芳一事,甚至可能还有蛇灵的人潜伏在侧。
这确实是个难题,但逃避已无济于事。
眼下最要紧的,是加深对她们的了解,看能否寻出蛛丝马迹,至少先分辨出哪些人是卧底。
况且,为免被安排一场素未谋面的婚事,张光更得尽快寻一位心仪之人成家。否则,若哪天武则天心血来潮,说不定随手便将某位亲信家的女子指配给他。
不过眼下还是跟随狄仁杰查案要紧,家事待结案后再议不迟……
当夜,虎牢关的审讯口供终于送达,由李大牛亲自送来。
张光拿到口供后迅速浏览一遍,随即动身前往狄府面见狄仁杰。
尽管狄仁杰已被贬谪六年,他在神都的宅邸依旧完好,未曾被抄没。可见武则天始终对他存有信任,先前打压更多是为制衡忠于李唐的势力。而她也深知,唯有狄仁杰在世,才更有利于掌控朝局……
“狄大人,口供已送到,但未问出关键情报。”
一见狄仁杰,张光便将口供递上。李元芳因尚有公务在身,今夜并未留在狄府。
口供内容确实价值有限,至多只能助朝廷再抓捕几名有劣迹的小官,查封几处歹人的据点与用作联络的小铺。
至于这伙人的首领身份、藏身何处、所图为何,甚至连组织名称都未能审出。
这并非因被捕者皆守口如瓶,而是他们多为外围成员,为财卖命,并未触及核心机密。
像一些能接触到核心机密的成员,比如那位于风,却一个个都嘴硬得很,真的什么都不肯透露。
不过这大概也是因为当地缺乏专业审讯人员的缘故,简单的拷打很难从这些顽固分子口中得到什么有用的信息。
如果交给内卫的专业人员来审问,除了于风这种真正的顽固分子,其他核心成员说不定还能问出点东西。毕竟像刘金、于风那样连续拷打几年都不吐露秘密的人,终究是少数。
但短期内指望不上内卫的审讯,更何况还有肖清芳这个最大的卧底在。
恐怕就算问出点什么,狄仁杰也差不多已经把案子查清楚了……
不过狄仁杰是什么人,总能从有限的信息中发现关键。
更何况张光临走前,早就向罗安交代过一些话,确保能获取一些关键线索。
“张光,你看这上面说,那些无论怎么拷问都不肯招供的歹人,大部分都是幽州口音?而招供的俘虏中,也有一半以上是幽州人,他们都是在幽州被招募,然后送到神都附近接受训练的……”
狄仁杰果然一眼就抓住了重点。
若是一般人,当然不会留意口音的问题。
但张光走之前就曾想过,狄仁杰在没有问那假千牛卫是不是幽州人、而对方否认并自称是山东人的情况下,是否还能推断出敌人大本营在幽州。
为了保险起见,张光特意嘱咐罗安,让他多留意俘虏的口音,看看有没有特别之处。
尤其是那些死不开口的顽固分子,更要看看他们是不是来自同一个地方。
毕竟这些俘虏,哪怕是于风就近召集来的,其核心成员也多半是从幽州调来的。
这样一来,只要多加留意,就一定能发现些什么……
“张光,你对这事有什么看法?”
“这个,我之前也看到了,但这有什么问题吗?”
面对狄仁杰的考问,张光这次却难得地没有表现自己,反而装起糊涂来。
“张光,你还记得那个在驿站假传圣旨的千牛卫吗?他是不是幽州口音?”狄仁杰提醒道。
张光老实回答:“国老,其实我听不出那是什么地方的口音。除了家乡话和官话,其他地方的口音我都分辨不出来。”
毕竟现代口音和古代口音差别很大,张光并不觉得那些幽州人的口音像普通话。
即便在现代,他也只能辨别少数几个省份的口音,无法区分全国各地的方言。不像狄仁杰,一听就能判断对方是哪里人,这种本事张光自愧不如。为了避免日后出丑,他决定不逞强。
反正罗安是他的亲兵,不会随便向狄仁杰多嘴。而且看出这个问题并不需要太高明的本事,应该不会引起狄仁杰的怀疑。
“原来如此。张光你想,既然歹徒大多是幽州人,不正说明他们的老巢很可能就在幽州吗?”狄仁杰分析道。
“这不一定吧?或许只是巧合。就算歹徒都是幽州人,也不一定把老巢设在幽州,说不定是故意迷惑我们。”张光故意提出质疑。
“确实有这种可能。但还有一点,刘金也是在幽州被抓的。他显然是在幽州见什么人时被捕的,而这次来救他的人又多是幽州人,这其中必然有联系。所以幽州即便不是老巢,也一定是个重要据点。去幽州调查,肯定比在石河川得到更多线索!”狄仁杰信心十足地说。
“国老说得对,看来幽州确实值得一去。那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
狄仁杰沉思片刻,答道:“张光,朝中显然有内奸,我们办案必须保密,一切小心为上。我打算进宫面圣,与皇上商议后续安排。你先回去休息吧,明天一早我们恐怕就要出发了……”
于是,狄仁杰进宫与武则天商议大事,张光也回家休息了。
次日上午,狄仁杰奉旨启程,前往北都太原祭扫。
北都太原乃武则天所设,一因太原是她的故里,其父武士彟亦安葬于此;二因此地扼守北方要冲,既是军事重镇,又可牵制关中,削弱李唐旧势。
狄仁杰此行明为祭扫周太祖武士彟之墓,朝中虽有人知他实为查办使团血案,却不解女皇为何先遣他往太原。
狄仁杰与张光率大队人马抵达北都境外,不料狄仁杰竟未入城,只携李元芳、虎敬晖二人轻装直奔幽州。
张光被留于北都,统领大队人马缓行向幽州进发。他依密旨自北都守军中增调一千精锐——此前为避人耳目,离京时仅带两百千牛卫。北都军士久驻边关,战力不逊京卫,增兵既可护狄仁杰周全,亦能暂惑对手。
张光对留守之命并无异议。虽难亲涉前线,但钦差仪仗确需大将坐镇。他更借此时机动身虎牢关,欲调亲兵前来会合,或能携回更详密报。
况且千余人的钦差卫队分属两军,若无重将统辖,易生事端。李元芳身负待罪之责,自不宜担此重任。
虎敬晖的身份依然是卧底,即便狄仁杰有意让他带队,张光也不可能放心。况且虎敬晖留在狄仁杰身边本就是为了打探消息,即便真要他留下,他也会以护卫狄公为借口推辞。
于是张光只能亲自带队,路上还能与狄春聊聊狄仁杰的旧事,倒也不错。
如原剧情一样,狄仁杰带着虎敬晖与李元芳微服出行,快马加鞭赶至幽州。
张光以前还真没看出来,狄公虽体态臃肿,身子骨却依然硬朗。
进城时因受到官兵粗鲁盘查,虎敬晖与他们起了冲突。
若不是狄仁杰用银钱打点,恐怕三人一进幽州就得去见刺史方谦。
事后李元芳与狄仁杰还笑虎敬晖放不下将军架子,白白浪费了几两银子。
可见狄仁杰不愧是山西人,确实有点抠门。
其实虎敬晖是故意为之,他想借机让方谦知道狄仁杰已到幽州。
狄仁杰此行速度太快,虎敬晖根本来不及报信,只能出此下策提醒方谦。
谁知被狄仁杰几两银子轻松化解,虎敬晖也无话可说。
进城后,狄仁杰见刑场上绑着不少老人,打听之下得知大柳树村一事。
当夜又发生意外——李二,也就是吉利可汗,突然前来拜访狄仁杰。
因李元芳与虎敬晖过于警惕,差点误杀吉利可汗。
若非狄仁杰及时喝止,吉利可汗恐怕已丧命于链子刀下。若真如此,两国战火必起,李元芳也将罪责难逃。
经探访大柳树村,狄仁杰掌握了幽州刺史方谦的种种恶行。
尽管表面上这些罪行与使团案无关,但狄仁杰直觉其中必有牵连。
毕竟世上哪有那么多偶然。武周时期政治大体清明,虽难免有 ** 污吏,但像方谦这般肆无忌惮盘剥百姓的实属罕见。
幽州本就是重点怀疑地区,当地刺史又是这般行径,几乎等于直接告诉狄仁杰:即便方谦未参与刺杀使团,也必因钱财之事与逆党同流合污。
狄仁杰向来体恤民情,纵使真是巧合也会详加查证,何况方谦嫌疑如此重大?
此外,虎敬晖那夜寻机下药迷倒狄仁杰与李元芳后,即刻前往刺杀行踪暴露的吉利可汗。
若非吉利可汗早有提防,兼之身怀不俗武艺(若无本事怎能震慑各部首领),恐怕难逃此劫。虽躲过致命一击,却被毒蛇所伤。若非被过路善心人救回家中,这位身中剧毒的可汗只怕要暴尸荒野!
接连遭遇险境,可见吉利可汗确是命途多舛的君主。
虎敬晖行刺之余,还私会老相好金木兰郡主,禀报已铲除李二的消息。
在大柳树村安顿好幸存村民后,狄仁杰带着虎敬晖继续探 ** 情,李元芳则护送村民缓行前往幽州。
如此安排,未必没有试探李元芳与虎敬晖孰忠孰奸的考量。
毕竟虎敬晖下药时露了破绽,早被狄仁杰察觉端倪。
未料在小莲子村陆大有家借宿时,竟意外发现被蛇毒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李二。
这才是真正的天意安排。若非命运使然让狄仁杰寻得吉利可汗,更兼狄仁怀有绝世医术,这位可汗必将命丧于此。
倘若如此,纵使狄仁杰最终查清案情,也难阻 ** 主战势力向大周宣战。
国与国之间向来不论对错,只讲利害,更准确说是统治阶层的利益得失。
只要**的大汗倾向于和平,那么即便大周无法对始毕可汗之死给出合理解释,战事也难以爆发。反之,若**的大汗认定战争更有利,那么吉利与始毕两位可汗之死,必将引发一场无法避免的生死之战!
因此,陆大有救下吉利可汗,狄仁杰为其解去蛇毒,才是**使团被杀案真正的关键所在……
(昨日高估自己,今日更新后,仍欠
凭借狄仁杰的“有门针法”,吉利可汗的蛇毒暂时被控制住。
但若要彻底治愈,仍需购买解 ** 材。
金木兰在发现李二失踪后,第一时间便有所准备。即便于风不在,她仍有足够的人手调遣,迅速监视起附近所有药铺。
结果,陆大有不幸被盯上。
跟踪确认李二藏身于陆大有家中后,金木兰立即联络方谦,命其调派官兵捉拿李二。
随后的事态不言而喻:狄仁杰在州衙被捕时亮明身份,厉声斥责方谦的所作所为,令方谦惊恐万分。
毕竟狄仁杰不仅是当朝**,更是处置使兼幽州大都督,身为奉旨钦差,执掌幽州一切军政大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