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文学
文笔好高质量完结小说推荐

第3章

这意味着即便他当场处决方谦,皇帝也不会追究。方谦岂能不惧?

紧接着,虎敬晖以“皇家卫率威严不容侵犯”为由,将曾对他动手的小兵当场处决,演出一场杀鸡儆猴的好戏!

正是这场戏,迫使方谦策划了一出“大柳树村乱民攻城、救走被捕村民”的假戏。此戏漏洞百出,狄仁杰几乎一眼便看穿其中多处破绽。

又过一日,李元芳终于将大柳树村村民安全护送至幽州,狄仁杰遂向方谦摊牌。

他直指方谦**救灾款项、侵占民田、不问是非重罚告状百姓等罪行,再次令方谦魂飞魄散。方谦心知这些罪名属实,却更清楚绝不能认罪!

为此,狄仁杰决定亲自升堂审理此案,为大柳树村村民伸张正义!

然而结果出人意料,张老四竟在公堂之上临时翻供?

他只提了些无关痛痒的问题,丝毫不敢揭露方谦的罪行。张老四反映的情况,至多牵连到三合县县令赵传臣,最多也只能给方谦定个监管不力的罪名。

这不但让方谦惊出一身冷汗,狄仁杰颇感意外,更令李元芳怒不可遏。

若非场合不对,李元芳几乎要拔刀抵住张老四的脖子,质问他为何突然改口!

狄仁杰虽察觉其中必有隐情,却不便当堂追问,只得让李元芳先带村民下去休息,打算日后寻机私下找张老四问个明白。

只是这么一来,场面顿时陷入尴尬……

幸好此时虎敬晖前来禀报,张光已带着钦差仪仗与护卫部队进城。

随着话题转换,公堂气氛缓和不少。

经幽州司马吴益之安排,大都督行辕设在他家的吴园。

但因钦差卫队人数众多,从北都抽调的一千士兵驻扎在城外军营,仅二百名千牛卫随行进驻吴园,负责警卫工作。

“张光,你们来得正是时候,可算给我这个钦差解围了!”

狄仁杰一到吴园,见到张光便半开玩笑地说道。

“什么围?狄大人遇到什么麻烦了吗?”张光故作不知。

虽然不在现场,但他推测自己引发的蝴蝶效应应当有限,况且这个世界对剧情偏离存在明显修正力,故而认为现状与原剧情相差无几。

“无妨,都是小事。你们此行可还顺利?”

或许因人多的缘故,狄仁杰暂不愿谈及案件,转而关心大队人马途中是否平安。

“回国老,此行十分顺利,未遇任何意外。”

上千兵马护送的队伍,又未携带金银财宝,自然无人自找麻烦。沿途连个劫道的 ** 都不曾出现,可知张光这一路何等平淡。

这些天,张光只能靠看沿途的风景打发时间,偶尔和狄春以及随行的官员们闲聊几句。

“没事就好,你下午好好歇着,说不定晚上还有事要劳烦你。”

“国老言重了,末将这就去休息。”

显然,狄仁杰打算晚上单独找张光谈话,这说明他已经开始怀疑虎敬晖和李元芳之中有内应。

与此同时,狄仁杰一进吴园,就命李元芳带着狄春,持他的尚方宝剑前往三合县,将县令赵传臣带来问话。

毕竟张老四至少提到了慰抚款未发放的问题,传赵传臣来询问也是情理之中。

晚饭后,张光被狄仁杰叫去谈话,狄仁杰还特意支开了虎敬晖。

尽管从感情上,狄仁杰不愿相信虎敬晖也牵涉此案,但他向来秉公执法,不仅视虎敬晖如亲子,就连自己亲生三儿子也曾因贪赃枉法被他罢免官职。

狄仁杰仍记得在大柳树村那晚,他喝水后被迷晕的事。

虽然起身查看时,李元芳刚从外面回来,自称是去如厕。但在周密计划中,本不该出现这样的疏失—— ** 的效力应持续到事情办完。因此,虎敬晖的嫌疑未必小于李元芳。

不过目前来看,李元芳的嫌疑仍更大一些。

毕竟张老四今日在公堂上突然改口,明显是受人胁迫,而张老四一行又是由李元芳护送,最有可能威胁他的人就是李元芳。

当然这也只是推测,不排除有人趁李元芳不备时对张老四下手。

所以,狄仁杰这次派李元芳去带赵传臣,也有试探他的意图。

赵传臣是此案的关键人物,如果李元芳真是内应,很可能会趁狄春不注意时对他下 ** 。换句话说,以李元芳的身手,若赵传臣在路上出事,那他大概率就是内应。

相比之下,张光的情况则大不相同。

张光不仅拥有确凿的不在场证明,且籍贯为江西彭泽,与幽州之地可谓毫无关联。仅凭这两点,张光的嫌疑便远低于此时的虎敬晖与李元芳。

因此,狄仁杰出于保密考虑,尽量只与张光商议机密要事。

张光步入狄仁杰房中,先是环顾四周,确认无人窥探后,才示意狄仁杰可以开始交谈。

随后,狄仁杰将近日之事详细叙述了一遍。

“国老之意,莫非是说虎将军与元芳之中,有一人是内应?”张光语气惊讶地反问。

“嗯,虽不愿承认,但那一夜我宿于大柳树村,能对我下手之人,不太可能是村民,只可能是他们二人之一。不过听你语气,似乎更倾向于信任元芳?”

若真有他人意图对狄仁杰下药,直接 ** 才更为合理。

毕竟对一个即将就寝之人使用 ** ,唯一可能的用意,便是防止他夜间起身察觉某位同伴突然失踪。

正是基于此点,狄仁杰才将怀疑范围缩小至李元芳与虎敬晖二人。

至于村民之中若有通风报信者,其实大可自行离去,狄仁杰难以察觉。

然而张光犯了一个错误——他对“虎将军”与“元芳”的称呼,明显透露出与李元芳更为亲近。

按理说,张光与李元芳相识尚不足一月,而与虎敬晖却已相识近半年,没有理由舍近求远、疏虎而亲李。若真有缘由,只能说明张光素来对虎敬晖印象不佳,否则不会在关键时刻下意识如此回应。

“这个……狄国老何出此言?”

面对这一问题,张光一时不知如何作答。

他心中清楚,自己因曾窥见“剧本”,早知虎敬晖是内应,才会毫无保留地选择相信李元芳。这种潜意识的倾向,毕竟源于对剧情的熟悉,那么多遍的电视剧并非白看。

只是没料到,一次疏忽竟让狄仁杰察觉到了异样。

“张光,你没发现吗?每当你说起‘元芳’二字时,语气里总透着几分亲近与信赖;而提到‘虎将军’时,却平淡得仿佛只是在念一个代号。”

其实狄仁杰还有一句未出口的话:他想问张光,是否与虎敬晖之间有些不睦?

“有吗?我倒没觉得。不过,单凭直觉,我更愿意相信李元芳。”张光见搪塞不过,只好搬出这个最没说服力的理由。

“哦?你与元芳相识不过一月,为何如此信他?莫非是在与敬晖相处时,察觉到他有什么异样?”狄仁杰自己也才认识虎敬晖一个月,看走眼也在情理之中。

“咳,背后议论人虽不妥,但既是国老垂询,我也只好直言。与虎将军共处的半年里,我能感到他是个好人,却不知为何,总觉得他心事重重,像是背负着什么沉重的使命,让我心里总有些不踏实。

而元芳却让我觉得他为人单纯,性情豪爽……”

张光的言下之意是:虎敬晖是个藏有秘密的人。

“听你这么一说,我也有同感了。敬晖心中,确实藏着些什么……”

狄仁杰也明白,在一个坦荡直率、毫无保留的人,与一个心事重重、有所隐瞒的人之间,要选择更值得信赖的那一个,大多数人都会选前者。

因为后者的隐瞒,或许正意味着他才是真正的敌人。

“唉,敬晖的事还是先放一放吧,毕竟我们手里还没有确凿的证据……”

正当狄仁杰和张光相对无言时,李元芳回来复命,说是把赵传臣带回来了。

自从被手持尚方宝剑的李元芳带走后,赵传臣一直心惊胆战。踏入大都督府后,他更加坐立不安,在厅堂里来回踱步。

就在赵传臣快要撑不住时,狄仁杰终于现身,张光和李元芳紧随其后。赵传臣一见那位身形微胖的老者,立即认出是狄大人,慌忙跪地叩首:“卑职三合县令赵传臣,叩见钦差大人!”

他始终不敢抬头,显然是做贼心虚,生怕与狄仁杰对视会暴露内心的惶恐。

狄仁杰经验老到,既不急着问话,也不让他起身,反而自顾自走到一旁修剪烛芯。烛光骤亮,寂静的压迫感在空气中蔓延。

待时机成熟,狄仁杰厉声问道:“赵传臣,你可知罪?”

“卑职不知。”

“那我提醒你——去年州府下拨的慰抚款,你未曾分发给百姓。这笔钱去了何处?”

“是…是被卑职私吞了。”赵传臣额角沁出冷汗,却仍试图搪塞。直到狄仁杰直指核心,他才不得不认下贪墨之罪。

“哦?为何如此?”狄仁杰步步紧逼,不给他编造借口的余地。

赵传臣竟摆出豁出去的架势,将罪责全揽在自己身上:“卑职贪墨公款,罪该万死,听凭大人发落!”

狄仁杰心知这是在替人顶罪。

“抬起头来。”待赵传臣抬眼对视,狄仁杰一字一句道:“贪墨朝廷巨款乃是欺君大罪,当诛三族。你可想清楚了?”

“此事确实是下官所为。”赵传臣语气发虚地答道。

“就你一个人做的?”狄仁杰紧追不舍。

“是……是下官一人所为。”赵传臣声音更低了。

“哼,区区一个县令,就算刺史也没这本事。你还是老实交代为好。”狄仁杰毫不客气地戳穿他,明说此事背后必有他人指使。

“真的只是下官一人所为……”赵传臣仍不敢供出背后之人。

“有句话我得提醒你,这罪名你担不起。不管他们许了你什么,都是空话!如今既已把你推出来顶罪,将来还会管你死活吗?你唯一的下场,就是被灭口。”

狄仁杰根本不信,一个七品县令能独自吞下这么大笔慰抚款。再看赵传臣那惶恐不安的模样,更像是怕一旦说出口,立刻就会遭人灭口。

再说,整个幽州难道只有三合县的慰抚款被动了手脚,其他县都安然无恙?

所以赵传臣充其量只是个从犯,是听命行事的。

说白了,他以为只要咬紧牙关不招,背后的人就会想办法救他,哪怕丢官至少能保命;一旦招了,反而会送命。

正因为想活命,赵传臣才迟迟不肯全盘托出。

狄仁杰看透了他的心思,于是心生一计。

“不信?那好,我们做个游戏,”狄仁杰微微一笑,“元芳,带赵大人去东花厅住下,门口派卫士看守,任何人不得接近!”

“是。”李元芳领命,随即带赵传臣下去安置。

待二人离开后,狄仁杰转向张光问道:“张光,你觉得赵传臣这人如何?”

张光一直静立旁观,此时才缓缓答道:“很明显,是替人顶罪。”

“不错,他还指望有人救他,实在天真。”

狄仁杰在官场沉浮数十载,深谙其中凶险。此时怎会有人冒险搭救赵传臣?灭口才是常态,众人唯恐与赈银案扯上干系,又怎会自投罗网?

“确实天真。但只要让他明白,即便缄口不言也难逃一死,想必就会老实交代了。”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