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文学
文笔好高质量完结小说推荐

完结版快穿大明:我在国子监当博士在哪免费看,沈飞朱元璋小说在线阅读

最近很多人跟小编咨询《快穿大明:我在国子监当博士》这本书在历史古代小说里面属于什么水平,今天就来跟大家唠唠。这本小说的作者是“恐龙吃萝卜”,主要故事围绕主人公沈飞朱元璋展开,目前连载中,更新了208022字,最新章节第56章 功高盖主。接下来给大家详细介绍!这本书又名《我献吞天毒计,老朱劝说我善良!》。

一、作品简介

热门网络小说快穿大明:我在国子监当博士是著名作者恐龙吃萝卜的最新佳作,主角是沈飞朱元璋。主要讲述了:“可是,沈飞先生已离开国子监,目前并无官职在身。”朱标搓揉着太阳穴,满脸困扰。这次科举显然是大规模选拔人才的大好机会,无人会拒绝主持。“关于主考官人选,我也尚未作出决定。”“刘基领导的浙东派虽然目前受……

快穿大明:我在国子监当博士小说免费阅读

二、书友评论

文章文采斐然,辞藻华美,语言补实,文笔清新,情感丰富,人物形象饱满,条理清晰,结构层次分明,情节合理,跌宕起伏,描写生动,引人入胜。希望快穿大明:我在国子监当博士后面与结尾更加精彩。

三、作品赏析

“可是,沈飞先生已离开国子监,目前并无官职在身。”

朱标搓揉着太阳穴,满脸困扰。

这次科举显然是大规模选拔人才的大好机会,无人会拒绝主持。

“关于主考官人选,我也尚未作出决定。”

“刘基领导的浙东派虽然目前受淮西派压制,但他们历来在科举方面占有优势,必然力争主办。”

“而李善长主导的淮西派近期势头强劲,他们也绝不会错过削弱浙东派的机会。”

“李善长府上近日频繁举办宴会,显然对此次科举考试极为重视。”

对于朱标的分析,其他兄弟纷纷表示赞同。

他们深知朝堂风云变幻,浙东派源自世家大族,底蕴深厚,即便经历挫折,仍有顽强生命力。

淮西派则伴随老朱家一起崛起,关系更为亲密。

为了保持平衡,让浙东派负责科考似是合理,但又担心由此导致日后格局失衡。

毕竟,数百预备官员的培养关乎全局。

若浙东派借此机会壮大,淮西派的生存空间将会受到严重挤压。

包括朱标在内的所有人都陷入了深深的困扰之中。

此时,朱棣的记忆被往事唤醒,他急忙表达了一个建议:“何不请教一下先生的看法呢?毕竟作为旁观者,他或许能提供更清晰的见解。”

“没错!我们应该去找先生咨询!”

“行动吧!”

此言一出,立即得到了全体人员的一致赞同。

然而正当众位皇子整装待发,打算前往请教沈飞时,却有人挡在他们前方。

“太子殿下,听说您正面临一些困惑?为何不来找我寻求答案呢?”

白信韬捋着胡须,出现在朱标跟前。

此刻,无论如何他都不能让朱标去找沈飞,因为那将会打乱蓝上卿精心策划的布局。

至少在这个关键时刻,绝不容许他们前往。

为了确保自己太子讲师的地位坚不可摧,白信韬决心奋力一搏。

朱标微微蹙眉,心中暗想:白信韬怎堪与沈飞先生相提并论?沈飞乃国家栋梁之才,而白信韬仅是一介固守旧识的儒士!

“我们选择寻找先生的原因,就在于你无法解答我心中的疑问。”

朱标直言不讳,毫不掩饰对白信韬的质疑。

话音刚落,他便携几位兄弟径直离去,全然不顾眼前的白信韬。

…………

“全都搬走!一件不留!”

学堂门前,一位身着管家服饰的中年男子高声指挥着手下。

仆人们肩扛桌椅、屏风等各种物件向外搬运,其间并未表现出丝毫的爱惜之情,许多家具在搬动过程中已然受损。

尽管如此,这些人依旧毫无顾忌地继续工作。

而在学堂外围,一群远道而来的学子们驻足围观,满心好奇。

朱元璋恰好在此刻策马疾驰而来,目睹此情此景,心中也充满困惑。

他跃下马背,迈步向前走去,毛骧紧随其后。

毛骧见状正要上前询问那位管家,却被朱元璋制止,随后朱元璋亲自开口问道:“你们这是在干什么?”

中年管家听闻后,转身上下打量了朱元璋一番。

只见他衣着简朴,衣服上甚至还可见缝补的痕迹,尽管气度非凡,但从衣着判断显然并非出身显赫世家。

面对这样的普通人,管家压根儿不屑于费神应对。

“没看出来吗?我们在搬家。”

中年管家满脸厌烦地随意回应。

毛骧一听,顿时怒目圆睁,如此无视天子威严之举,理应受到惩罚。

他的手已经搭在刀柄上,只待朱元璋一声令下,便会将其拿下。

然而,朱元璋只是眼皮微跳,并未发作怒意,接着追问:“此处的主人是要迁移何处吗?”

他的话语中透出一股寒意,眼前这般粗暴的搬家方式让他感到极不寻常。

这些家具虽不算珍贵,却都完好可用,怎会如此糟蹋?朱元璋最为痛恨背叛行为,其次便是对于贪污浪费的行径,眼下的情景无疑触动了他的底线。

目睹这些物品遭受破坏,比他亲眼目睹蓝玉的手下恣意妄为更令他愤慨不已!难道沈飞竟然是个挥霍无度的人?他的那份贤良形象岂非伪装?实则与那些骄纵狂妄之辈并无二致?

中年管家原本就满腹牢骚,在朱元璋不断追问之下,情绪愈发焦躁。

尽管他察觉到朱元璋气质独特,身旁又有随从跟随,不便立刻发作,只得悻悻回答:“那位先生已被逐出,这里如今归蓝上卿所有。”

提到蓝上卿,中年管家面上浮现出一抹得意之色。

尽管他在府中并非担任重要职务,但也算是有点面子,偶尔还能得见蓝上卿。

俗语云,宰相家奴七品官,虽不敢自称有品阶,但他自觉地位高于一般平民百姓,为此颇为自傲。

在应天府,他早已习惯了颐指气使,即便遇到棘手之事,只需通禀蓝上卿身边的亲信十三太保,一切难题皆能迎刃而解。

然而,朱元璋一听“蓝上卿”三个字,顿时怒火中烧。

“你说的蓝上卿,莫非就是蓝玉?”

他竭力压抑着面部表情,不让其显得过于凶狠,然而不住颤抖的眼皮已透露出内心强烈的愤怒。

他意识到自己误解了沈飞,沈飞绝非那种行事奢侈之人,倒是蓝玉的行为让人侧目。

毛骧在一旁听着,不由得心头一颤。

上次看到皇上如此震怒,还是在对抗陈友谅和张士诚之时。

正当毛骧以为中年管家要倒霉之际,后者竟率先爆发起来。

“你胆敢直呼上卿的大名,真是放肆至极!”

中年管家肥硕的大手直指朱元璋,眼中满是愤慨。

在应天府,他家大人岂容他人随便称呼名讳?眼前这个看似普通的老人,居然毫无敬畏之心!若非今日未带随从,他早就动手教训了!

毛骧见此情景,再也按捺不住。

“大胆!你知道……”

他迅速抽出佩刀,刀光闪闪,吓得中年管家步步后退。

然而,朱元璋再次阻拦了毛骧。

老朱对这位管家的心理洞若观火,明白无论是眼前这位管家,还是先前街上碰到的两名家丁,甚至是蓝玉贴身的十三太保,其实都并非关键所在。

真正的症结在于蓝玉本人,也就是蓝上卿。

他们的嚣张跋扈,对皇命的置若罔闻,背后都有蓝玉的身影。

蓝玉才是问题的核心!

这个人实在是太傲慢了!凭借些许军功,便自我膨胀,认为天下无人能出其右,别人皆应对他俯首称臣。

他对弱小老幼尚且如此轻视,对自己这个“不懂礼数的老者”更是蔑视有加。

朱元璋内心的怒火熊熊燃烧。

然而,他并没有将这份怒火宣泄在这些人身上,因为他们只是犯下了小小的过错。

真正罪魁祸首还是蓝玉,他的骄横跋扈已经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地步。

朱元璋深感愤怒,但他知道,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惩治源头——蓝玉。

支撑他们恶劣行径的背后,正是蓝玉的傲慢自负。

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最佳策略无疑是消除根源,即处置蓝玉。

然而,当前并非合适时机,因为蓝玉仍身处战场,此刻对其采取行动将可能动摇军队的稳定。

待他凯旋归来之后,方能进行公正清算。

首要任务,则是确保沈飞的安全。

朱元璋不禁将目光投向那些被遗弃在外的家具,设想沈飞在被逐出自己曾经的学宫寓所后,此刻会有何种心境。

“派遣人手尽快寻找到沈飞,这样的人才断不可离开应天府!”

他坚决地下令,“找到他后,让他到太子东宫教授学问。”

“我看谁还敢跑到太子东宫去驱赶他!”

朱元璋对着毛骧下达命令,语气坚定且毋庸置疑。

毛骧听着皇上的指令,心中涌起复杂情感。

沈飞博士饱受排挤,尽管才华出众,却始终未能得到应有的尊重。

然而,这也成为了他成长路上的砥砺石,如今皇上对他的重视程度达到了新的高度。

“遵旨!”

毛骧洪亮地回应,随即转身去执行任务。

毛骧离开后,朱元璋独自在国子监漫步。

不久,他遇见了翰林院学士刘三吾。

刘三吾平时也在国子监授课研究,曾有幸面圣,此刻见到朱元璋,立刻恭敬行礼:“微臣参见皇上!”

朱元璋并未示意刘三吾免礼,反而严厉责问:“沈飞只是提出了建议和策略,你们就如此容不下他吗?”

“他的灭元战略,你们当中有谁认真听取,仔细研读了?”

“愚不可及!”

“交由你们管理的国子监,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来?”

“店家,再来一壶酒!”

二楼的客栈角落,沈飞独坐窗边,独自酌饮。

失去了国子监的职位,又被刘三吾逼出学宫,境遇可谓是跌入谷底。

然而,沈飞并不慌乱。

世间万事万物自有其规律,他被无端逐出学宫这一异常情况,必然会引起上层关注,太子、皇子甚至皇上早晚都会有所察觉。

尽管预知这一点,沈飞心中仍然憋屈无比。

他为大明呕心沥血献上灭元毒计,结果这批自以为是的官员不仅不领情,还将他逐出学宫。

难道政见不合就能如此嚣张恣意?究竟凭什么?就凭他是魏国公徐达?凭他过去的赫赫战功?沈飞愤懑之余,一仰脖将杯中酒一饮而尽,辛辣苦涩的酒液令他感到不适。

他低下头望向窗外,街头巷尾人潮涌动,叫卖声此起彼伏,每个人脸上洋溢着笑容。

今年皇上大开恩科,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学子来到这座繁华的明朝都城,注入了勃勃生机。

但沈飞深知,这表面的笑容下掩藏着危机。

徐达即将遭遇的重大失败,将为元朝残部提供喘息之机,一旦他们在北方立足,大明恐将重演历史悲剧。

届时,百姓是否还能绽放笑颜?

这个问题沈飞心中已有答案。

然而,倘若依据他精心构思的“灭元十二策”,以及那耗费心血编纂的“行军兵略三十六卷”,别说区区元朝余孽,即使是草原上肆虐的各部落也将不战而降。

遗憾的是,如今这一切都为时已晚,谈论这些已然无济于事。

大军已经启程,沈飞目前所能做的,就是静候徐达战败的消息传来,进而促使皇子们采纳他的“吞天毒计”。

楼下的街道上,除了熙熙攘攘的百姓,沈飞还注意到众多学子的身影。

这些学子大多源自江南之地,个个面露期待与欢欣,有的刚刚安顿好客栈住宿,有的则是拜访过权贵府邸归来。

甚至连沈飞现居住的客栈内,也汇聚了大量赴考的学子。

他们历经层层选拔,千里迢迢抵达应天府,只为借此机会展现自身的才学。

然而,在沈飞看来,他们的此次行程恐怕如同“肉包子打狗”,前景堪忧。

新建的大明王朝急需各类人才填充各级机构,以至于六部高级职位出现空缺,只能由部分大臣兼任。

为搜罗人才以治理国家,朱元璋早在多年前便向民间广发招贤令。

他认为民间隐藏着众多不愿出仕的贤能之士,而今利用全国统一的契机,他意图将天下英才尽数收入囊中。

元代时期,许多读书人崇尚隐逸山林,不愿步入仕途。

而首批参加明朝科举考试的士子亦是如此,他们参加科考以证实自身学问造诣,但对于出仕为官并无太大热衷。

沈飞深知,此次科举选拔的成功率将会极高,估计通过乡试的万余人中,约半数有望通过会试,进而踏入官场,甚至不乏一跃升任至都察御史等高位。

大明王朝对官员的需求极为迫切,现在亟需一批文人墨客整理前朝历史,借鉴过往经验,甄选出各种行政策略的优缺点,以此为基础建立一套专属于大明王朝的典章制度,奠定长久安定的社会基础。

同时,在地方行政体系构建上,大明也需要大量人才接续秦汉以来的郡县制传统,摒弃元朝遗留下来的管理体制。

新鲜血液的加入,不仅可以传播朱元璋的治国理念至各地,还能助力地方根基的巩固。

为此,朱元璋甚至不惜违背部分学子意愿,强制性要求他们出任官职。

凝视着这群学子,沈飞不禁惋惜不已。

他曾有机会凝聚一批人心。

在官场上,师者的地位崇高无比,如若他能成为近千名各级官员的授业恩师,那么还有什么事情是他无法达成的呢?

面对朝堂上盘踞的浙东势力与淮西派系,沈飞心头暗忖:他们又能奈自己如何?念及淮西一派将自己逐出国子监,特别是那个鲁莽的蓝玉,沈飞胸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复仇之意。

“若你自取灭亡,那就休怪我无情!”

他将杯中剩余的酒液一饮而尽,眼中闪烁出凛冽的杀机。

此时,数位皇子骑马来到国子监门前,甫离东宫,他们便迫不及待地赶来此处。

首次举办的大明科举考试关乎各方权益,甚至可能动摇国朝基石,他们怎能对此掉以轻心?

大明不仅是天下人的大明,更是他们朱氏家族的大明,他们急需沈飞先生为其拨开迷雾,指引前行方向。

然而,几人在学堂门前发现异样。

“大哥,学堂里空荡荡的,别说人影,连一张茶几都没瞧见!”

“真的吗?莫非先生已经离开了?”

“是不是我们哪里做得不好,让先生失望,他仿效古人归隐山林去了?”

朱爽、朱棣等人纷纷揣测。

朱标闻听此言,震惊不已,直至亲自走进学堂查看一圈后,才不得不承认现实。

“先生能去哪儿呢?他绝不可能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离开!”

“他与那些追求虚名之士不同!”

“我们必须找到他!”

经过短暂的冷静思考,朱标提出了自己的分析。

朱棣和其他皇子互相对视,心底同样难以接受沈飞会悄然离去。

回想那个雷雨之夜,他们已看出先生的决心,当他提及“吞天毒计”时,根本没有半点退缩之意。

然而,面对眼前的事实,他们又能如何应对?尽管如此,他们还是认同大哥的观点。

“找人这件事,我们的确不太擅长,何不请缇骑帮忙,他们在找人方面可是高手。”

朱棣提议道。

朱标点头同意,缇骑在追踪查找方面的能力确实胜过他们盲目寻找。

于是,几人告别国子监,转向锦衣卫衙门。

朱标找到了毛骧。

“缇帅,请您协助我们寻找一位名叫沈飞的人。”

“先生是治国之大才,缇帅务必要找到他。”

“对,只要你能找到他,我们几个兄弟请你喝酒。”

诸位皇子一致表明态度,唯恐毛骧敷衍应付。

刚从皇上那儿回来的毛骧微笑颌首,一口答应下来,并承诺找到后会派人及时告知他们。

太子与皇子们这才安心离去。

毛骧并未透露实情,其实皇上已经下令让自己寻找沈飞。

这是皇上的深远考虑,皇子们暂时不必知晓。

夜幕降临,一匹快马自太子东宫疾驰而出,直奔宫城之外。

出宫后,骑马之人仍未减缓速度,直至抵达一家客栈门前才勒马停歇。

一名高大的身影翻身下马,急匆匆地冲向二楼,这让客栈的小二一时摸不着头脑。

紧跟其后的侍卫更是令小二胆战心惊。

“先生,您怎能不告而别呢!”

随着这句话,故事进入了新的篇章。

朱标气息急促地登上客栈二楼,他刚从毛骧处得知消息便立刻飞身上马赶来。

面对朱标,沈飞并未回应,只是悠然自酌,酒香四溢。

他真的是不辞而别吗?分明是刘三吾将他撵了出来。

然而,沈飞深知,自己若是以受害者的姿态求助于朱标,请求他替自己挽回颜面,这并不符合官场之道。

既然双方已经对立,那么就看谁能笑到最后。

沈飞的沉默在朱标眼中却显得深不可测。

他心想,若沈飞真要消失,怎会轻易让自己找到?这必然是对朱标的一种考验——考验他是否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是否有资格得到沈飞的辅佐。

此刻,朱标脑海中浮现出历史上诸多君臣间的相似情节,他们也曾经历过类似的考验与抉择。

朱标进一步理解到,沈飞此举还传递出另一层含义:他不在意名利地位,无论职位高低,居所好坏,只要能施展抱负,实现治国理想,即便是栖身客栈亦无所怨言。

如此淡泊名利的态度,比起那些藏匿山林、拒绝出仕的虚伪人士,不知高出多少倍。

悟透此节,朱标面色肃穆,心中萌生一计。

他深知沈飞不在乎这些待遇,但这并不代表自己作为弟子就可以袖手旁观。

朱标恭恭敬敬地向沈飞行礼,沈飞并未阻止,因为他深知,要使自己的策略得到认可并得以贯彻,需要朱标的尊重与服从。

礼毕,朱标终于提出了心中的困扰:“先生,眼下大将军正领军出征,各地考生齐聚应天府,此次科举考试应当由何人主持才能服众?”

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要在浙东派与淮西派之间寻求平衡,稍有不慎就会动摇国本,造成严重的后果。

沈飞毫不犹豫,一边饮酒品尝菜肴,一边答道:“当然是品德高尚、才学出众之人。”

沈飞的回答让朱标惊讶不已,他原以为沈飞会提名诸如高见贤、汪广洋或胡惟庸等具体人物,这些人皆为各自派系中的有力人选。

然而,沈飞仅仅给出了两条基本标准。

这两条标准单独看来,似乎符合条件的人不在少数,能在大明朝廷位居高位者,必定在某一方面有过人之处,否则早已遭到贬黜或处罚。

然而,同时满足两者的人选却是凤毛麟角。

这样一来,朱标原本考虑的那些候选人都被排除在外了。

准确而言,在朝堂上参与党争的人物悉数被淘汰出局,剩下的只有那些潜心学术的耆宿。

朱标瞬间明白,可供选择的人选已经锐减至极少数。

但经过片刻思索,他逐渐领悟到沈飞此举背后的深意:科举选拔旨在为国家选拔人才,因此主考官不应被派系背景所左右,关键在于他们是否在学问与品德上达到应有的水准。

如此一来,考生们也能真切感受到朝廷开设恩科的目的在于推动大明朝走向繁荣昌盛,而非沦为权力斗争的工具。

“先生,我懂了!”

朱标眸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已经锁定了一些初步人选。

沈飞依旧保持着淡漠的表情,甚至连头都没有抬起,只是淡淡地说:“太子若无其他疑问,不妨尽早回宫,天色已晚。”

朱标准备离去,口中反复回味着沈飞提出的两个选拔标准。

然而刚走到楼梯口,他又折返回来。

“先生,我回到东宫后,会禀告父皇请您入宫讲学。”

沈飞这时才抬起了头,他从朱标的眼神中捕捉到了真诚与恳切。

虽然他因被罢职而不打算重返朝堂,但如果太子执意邀请,他也愿意暂且妥协。

尽管内心如此打算,沈飞表面上依然保持淡然,挥挥手回应道:“我习惯了自由自在的生活,太子不必牵挂。”

朱标不再多言,躬身行礼后离去。

他更倾向于用实际行动来表达诚意,而不是停留在言语层面。

待朱标走后,沈飞嘴角轻轻勾起,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冷峻的意味。

此刻北方战事频发,聚集在应天府的学子几乎清一色来自南方,万余个名额中北方学子寥寥无几。

沈飞饶有兴趣地想象,当科举榜单公布,若大部分高中者均为南方学子,以朱元璋的性格是否会雷霆大怒?

这是大明立国后的首次科举考试,更是南北统一后的首场盛典。

科举选拔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朱元璋渴望南北兼收并蓄,聚揽天下英杰。

然而,若有心存叵测者从中作梗,破坏他笼络人才的初衷,恐怕不会有好下场。

这其中,主考官的选择尤为关键。

通常情况下,任何朝中官员担任主考官,多少都会给予北方士子一定的优待,甚至朝鲜半岛的留学生也可能被纳入其中。

但沈飞所推崇的主考官标准,必须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卓越的学术造诣。

在大明朝,符合这一条件的人屈指可数,且大都任职于国子监。

极有可能被选为主考官的,恰恰是那位与淮西派联手将自己逐出国子监的刘三吾。

刘三吾在儒林享有盛誉,朝廷诸多重大文献均出自其手。

在这样的背景下,沈飞的推荐标准无形中将刘三吾推向了风口浪尖。

刘三吾以其学识资历,担任科举主考官可谓绰绰有余。

然而,刘三吾饱读诗书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个问题:在这个时代,过于沉浸于书海有时会导致思想僵化,缺乏变通。

这种情况往往被视为忠直之臣,备受赞誉。

但他们忽略了,朱元璋并非出身显赫,而是从一介草民,凭借一双筷子一碗饭打拼出江山,岂会被道德束缚?

沈飞想到此处,脸上的笑意愈加深沉,眼中杀意渐浓。

既然淮西派联手将他逐出国子监,他也要让这些人尝尝从上至下牵连受罚的滋味。

欺侮我,羞辱我,必将百倍偿还!为了加速他们的败亡,沈飞决定再添一把火!

小说《快穿大明:我在国子监当博士》试读结束!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