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文学
文笔好高质量完结小说推荐

第3章

皇觉寺的日子,对朱重八而言,就是一场漫长而看不到尽头的苦役。他成了寺中最底层的存在,一个被呼来喝去、承受着最繁重劳作的“小沙弥”。

每天,天还未亮,刺耳的梆子声就会将他从冰冷潮湿的草铺上惊醒。他必须立刻爬起来,在典座僧的呵斥声中,开始一天的劳作:

挑水:沉重的木桶,崎岖的山路,往返无数次,直到将厨房那几口巨大的水缸全部灌满。肩膀被扁担磨破,结了痂又被磨破,最后形成一层厚厚的、暗红色的硬茧。

劈柴:后院那堆似乎永远劈不完的木柴成了他的噩梦。沉重的柴刀,坚硬的木柴,日复一日地消耗着他本就单薄的力量。虎口的裂口从未愈合,粗糙的木柄和冰冷的铁器被他的血反复浸染。

扫地:从山门到大殿,再到后院的每一个角落,巨大的竹扫帚比他的人还高。尘土飞扬,呛得他不住咳嗽,汗水混着尘土,在他脸上、脖子上留下道道污痕。

清洗:堆积如山的锅碗瓢盆,油腻腻的抹布,冰冷刺骨的井水。双手长时间浸泡在冷水和油污中,冻得红肿开裂,布满冻疮,痛痒钻心。

倒夜香:这是最污秽、最被人鄙夷的活计,理所当然地落在了他这个新来的、最弱小的行童头上。沉重的木桶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恶臭,其他行童见到他都远远避开,仿佛他本身就是瘟疫。

他的斋饭,永远是最少、最差的那一份。

通常是几根发黄发蔫的咸菜,一碗照得见人影的稀粥,或者一个硬得像石头的杂粮窝头。

这点食物,对于他承担的巨大体力消耗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饥饿,成了他如影随形的伙伴,日夜啃噬着他的身体和意志。

他学会了像野兽一样,在干活时偷偷寻找一切可以入口的东西:厨房角落掉落的米粒、菜叶,甚至是被丢弃的、已经发馊的剩饭。被发现时,免不了一顿责骂和克扣本就少得可怜的斋饭。

身体的折磨尚可忍受,精神上的屈辱和压抑却更加难熬。

广智和尚的刻薄刁难几乎成了家常便饭。稍有懈怠,或者活干得不如他意,劈头盖脸的辱骂便会倾泻而下:“蠢驴!”“废物!”“没吃饱饭吗?”“滚出去要饭去!”戒尺和藤条也时常光顾他的脊背和手心,留下一道道红肿的伤痕。

其他早入寺的行童,为了讨好管事僧人或仅仅是为了发泄,也常常欺负他这个新来的、沉默寡言的“小和尚”。脏活累活推给他,偶尔分到一点稍好的食物也会被抢走。

他们嘲笑他瘦小,嘲笑他干活笨拙,甚至给他起了个带有侮辱性的外号:“朱老鼠”——嘲笑他像老鼠一样偷食,像老鼠一样在角落里苟活。

重八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

他变得更加沉默,眼神也更加冰冷深邃。

他将所有的屈辱、愤怒和不甘,都深深压抑在那副瘦弱的躯壳之下。

他像一头蛰伏的幼狼,在黑暗中舔舐着伤口,磨砺着爪牙。他学会了忍耐,学会了观察,学会了在夹缝中寻找一丝丝生存的空间。

然而,在这个等级森严、精神生活同样贫瘠的寺庙里,一次偶然的发现,如同黑暗中的一道闪电,劈开了他沉闷压抑的世界。

那是一个深秋的夜晚,他被罚清洗大殿的地板,因为白天扫地时不小心碰倒了一个香炉。大殿空旷而阴森,巨大的佛像在摇曳的烛光下投下狰狞的影子。

他跪在冰冷的地板上,用一块破布蘸着冰凉的井水,一寸寸地擦拭着。疲惫和饥饿让他几乎虚脱。

就在他擦拭到佛像背后一个极其偏僻的角落时,他无意中推动了一块似乎有些松动的青砖。砖块移开,露出后面墙壁上一个不起眼的、被灰尘和蛛网覆盖的壁龛。

壁龛里,赫然放着几卷蒙尘的书籍!

重八的心猛地一跳!在孤庄村,读书识字是地主老爷和那些穿长衫的先生才有的特权。他只在幼年时,远远见过村里私塾先生摇头晃脑念书的模样。

书籍,对他而言,是另一个遥远而神秘的世界。

他警惕地四下张望。大殿里空无一人,只有烛火偶尔噼啪作响。他屏住呼吸,颤抖着伸出手,小心翼翼地取出了其中一卷。拂去厚厚的灰尘,借着佛像前长明灯微弱的光线,他勉强看清了封面上的字——《孙子兵法》。

兵法?!

这两个字如同惊雷在他脑中炸响!他听村里的老人说过,这是打仗的书,是将军们看的!怎么会藏在佛像后面?

他又取出另外几卷:《吴子》、《尉缭子》、《六韬》……都是兵书战策!还有一卷《史记》,他认得这两个字,因为爹娘的名字在官府黄册上按手印时,他见过类似的写法。

是谁?为什么要把这些书藏在这里?重八心中充满了巨大的疑问和难以言喻的激动。他像发现了宝藏的窃贼,心脏狂跳,手心冒汗。

他隐约意识到,这些被藏匿的、沾满灰尘的书籍,或许比那救命的稀粥,更能给他带来力量——一种可以穿透这苦难现实的力量!

他不敢多看,飞快地将书卷放回壁龛,小心翼翼地推回青砖,仔细抹去自己留下的痕迹。然后,他继续擦拭地板,但心绪早已翻江倒海。

从那以后,那个隐秘的壁龛成了重八在无边苦役中唯一的精神绿洲。他利用一切可能的间隙,在深夜其他行童熟睡后,或者被罚独自清扫偏僻角落时,偷偷溜到佛像后,取出书卷,借着长明灯或窗外透入的月光,如饥似渴地阅读。

他识字不多,很多字都不认识,句子也读得磕磕绊绊,连蒙带猜。但他有着惊人的悟性和一种近乎本能的渴望。

那些关于战争、谋略、权术、治国的文字,如同黑暗中的灯塔,照亮了他被苦难蒙蔽的心智。他读懂了“兵者,诡道也”,读懂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读懂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读到《史记》中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读到楚汉相争刘邦的隐忍与谋略,读到项羽的盖世勇武和刚愎自用……

这些文字,像一把把无形的钥匙,打开了他思想深处一扇扇紧闭的门。他不再仅仅看到眼前的饥饿、劳累和屈辱。他开始思考:为什么元人高高在上?为什么刘德那样的地主可以作威作福?为什么高彬长老口念慈悲却坐视流民饿毙?为什么这世道如此不公?书中的谋略、史书中的兴亡更替,为他提供了理解这个残酷世界的全新视角和可能的答案——力量!只有掌握足够的力量,才能打破这不公的秩序!无论是战场上的刀兵之力,还是庙堂之上的权谋之力!

他开始在脑海中推演那些战例,结合自己看到的现实:元朝官吏的残暴,地主豪强的贪婪,流民的绝望,寺庙中的等级森严……他隐约觉得,这看似稳固的秩序之下,早已布满了干柴,只差一点火星。

他不再满足于被动承受。

在劈柴时,他不再只是机械地挥刀,而是想象着那坚硬的木柴是敌人的头颅,思考着如何用最小的力气、最刁钻的角度将其劈开。

在扫地时,他观察着寺庙的布局,思考着如果发生冲突,哪里是制高点,哪里是退路。

他甚至在夜深人静时,偷偷用扫帚杆和稻草扎成简陋的人形,模仿着书中描述的枪法、刀法,无声地练习着劈刺的动作。

每一次挥动,都伴随着他压抑在心底的、无声的呐喊和复仇的火焰。

饥饿和劳役依旧在折磨他的肉体,但偷来的知识却在疯狂滋养着他的精神。

他的眼神变得更加锐利,也更加深邃,那层死寂的冰冷之下,开始燃烧起一种名为“野心”和“力量”的火焰。

这火焰,在皇觉寺这看似平静的伽蓝暮鼓晨钟之下,在少年朱重八的心底,无声地、危险地蔓延着。

他不再是那个只会指天怒骂的绝望少年。他是皇觉寺中一个沉默的、卑微的杂役行童,同时,也是一个在黑暗中偷窃着智慧之火、悄然磨砺着爪牙的——未来枭雄。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