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暗战倾城》由执念雅贤所撰写,这是一个不一样的故事,也是一部良心现言脑洞著作,内容不拖泥带水,全篇都是看点,很多人被里面的主角陈默苏晴所吸引,目前暗战倾城这本书写了184693字,连载。
暗战倾城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这天晚上,陈默和苏晴站在公司的顶楼,看着脚下繁华的城市夜景。远处的生产基地灯火通明,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地生产;
江城的冬夜来得格外早,晚上七点刚过,整座城市就被笼罩在璀璨的灯火中。苏氏集团顶楼办公室的灯光依旧亮着,陈默和苏晴并肩站在落地窗前,目光落在远处正在建设的第四生产基地 —— 工地上的塔吊如钢铁巨人般矗立,照明灯将夜空染成一片暖黄,隐约能看到工人忙碌的身影。
“美国加州生产基地投产首月就完成了 8000 组电池交付,墨西哥加工基地的正极材料良品率也稳定在 98% 以上。” 苏晴手里拿着一份海外项目月报,指尖划过 “巴西公交项目” 的进度栏,“里约热内卢的 10 座加氢站已经投入使用,50 辆氢能源公交车运营半个月,故障发生率为零,当地政府已经提出要追加 200 辆订单。”
陈默接过月报,翻到国内业务板块,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国内重卡企业的合作也有新进展。中国重汽昨天传来消息,他们的氢能源重卡样车已经完成组装,下周就要进行路测,我们的 550Wh/kg 高容量电池终于要迎来实战检验了。”
正说着,陈默的手机突然响起,来电显示是中国重汽的总工程师李伟。他按下接听键,听筒里立刻传来李伟兴奋的声音:“陈总!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们的氢能源重卡样车在静态测试中表现超出预期,电池的能量密度、快充速度都达到了设计标准。不过有个小问题 —— 重卡的续航要求比乘用车高很多,我们希望能将单次加氢的续航从 1000 公里提升到 1200 公里,你们的电池还能优化吗?”
陈默看向苏晴,两人交换了一个眼神,他对着电话说:“李总,续航提升 200 公里没问题,但需要调整电池模组的排列方式,同时优化氢燃料的利用率。我们的技术团队明天就去济南,和你们的工程师一起制定优化方案,保证不影响下周的路测。”
挂了电话,苏晴立刻拨通了周工的电话:“周工,明天安排 5 名核心工程师去济南,协助中国重汽优化氢能源重卡的电池模组,重点解决续航提升问题。另外,把最新的氢燃料利用率算法同步给他们,争取一次调试成功。”
“好的苏总,我现在就去安排。” 周工的声音里透着干劲,“对了苏总,储能项目那边有新进展 —— 我们和国家电网合作的‘张家口储能电站’,昨天完成了首批电池的安装,下周开始并网测试。不过测试中发现,电池在低温下的充放电效率比预期低了 5%,需要进一步优化。”
苏晴皱了皱眉,看向陈默:“张家口冬季最低温度能达到 – 35℃,如果充放电效率不达标,会影响整个储能电站的稳定性。我们得亲自去一趟张家口,看看具体情况。”
第二天一早,陈默和苏晴兵分两路 —— 陈默去济南对接中国重汽的重卡项目,苏晴则带队去张家口解决储能电站的低温效率问题。
陈默抵达济南时,中国重汽的生产基地已经一片忙碌。李伟亲自在门口迎接,他穿着蓝色的工装服,脸上沾着些许油污,手里拿着一份路测计划:“陈总,样车已经停在测试车间了,我们的工程师正在做最后的调试。续航提升的方案,你们有初步想法了吗?”
陈默跟着李伟走进测试车间,一辆银灰色的氢能源重卡停在中间,车身印有 “中国重汽 × 苏氏集团” 的联合 logo。他绕着卡车走了一圈,打开电池舱盖,仔细查看电池模组的排列:“目前的模组是横向排列,空间利用率只有 75%。我们可以改成纵向排列,再增加两组电池,同时将氢燃料电池的输出功率从 120kW 提升到 150kW,这样续航就能达到 1200 公里,而且不会影响电池的散热。”
李伟眼前一亮,立刻召集工程师开会,按照陈默的方案调整电池模组。经过一天的紧张调试,样车终于完成了优化。当天下午,路测正式开始。测试路线从济南出发,沿青银高速行驶,全程 1200 公里,模拟重卡的实际运输场景。
陈默和李伟坐在跟测车上,实时监控样车的各项数据。屏幕上,电池的电量消耗曲线平稳,氢燃料的利用率达到了 92%,比优化前提高了 8%。当样车顺利抵达终点时,仪表盘显示剩余续航还有 52 公里,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成功了!” 李伟激动地握住陈默的手,“有了这款电池,我们的氢能源重卡就能在长途运输市场占据绝对优势。我们计划下个月就启动量产,首批订单就有 500 辆,需要你们每月供应 1000 组电池。”
陈默笑着点头:“没问题,我们的第四生产基地下个月就能投产,专门供应重卡和储能市场,产能完全能跟上。”
与此同时,张家口的储能电站里,苏晴正和国家电网的工程师一起分析低温测试数据。电站位于张家口的草原天路附近,冬季的寒风呼啸着掠过电站的蓝色屋顶,温度计显示室外温度为 – 28℃。
“电池在 – 25℃以下,充放电效率就会下降。” 国家电网的工程师王磊指着监控屏幕,“昨天晚上温度降到 – 32℃,效率直接跌到了 85%,达不到并网要求的 90%。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冬季用电高峰时,电站可能无法满足供电需求。”
苏晴走到电池储能柜前,打开柜门,用红外测温仪检测电池的温度:“问题出在电池的保温层和加热系统上。目前的保温层是普通的聚氨酯材料,在极端低温下保温效果不够;加热系统的功率也太低,无法快速将电池温度提升到最佳工作区间(0℃-25℃)。”
她立刻联系国内的保温材料厂商,定制了 “真空绝热板 + 石墨烯加热膜” 的复合保温方案 —— 真空绝热板的保温效果是聚氨酯的 5 倍,石墨烯加热膜能在 3 分钟内将电池温度从 – 35℃提升到 10℃。同时,技术团队还优化了电池的充放电算法,在低温下自动调整电流强度,减少能量损耗。
三天后,优化后的电池重新安装到位。当室外温度降到 – 33℃时,电池的充放电效率稳定在 92%,远超并网要求。王磊兴奋地对苏晴说:“苏总,你们的技术太厉害了!这个储能电站如果能稳定运行,未来就能成为‘张北柔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北京冬奥会的后续能源供应提供保障。”
苏晴笑着说:“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接下来,我们还要在全国推广这种低温储能方案,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然而,就在重卡和储能项目都顺利推进时,新的麻烦突然出现。国内一家名为 “绿能科技” 的企业突然在媒体上发声,声称苏氏集团的高容量固态氢电池侵犯了他们的 “电池电极材料专利”,并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停止生产并赔偿 10 亿元。
“绿能科技?” 陈默看着新闻,眉头紧锁,“这家公司去年才成立,主要做锂电池回收,怎么突然涉足固态氢电池专利了?”
苏晴调出绿能科技的工商信息,发现其背后的投资方竟然有 LG 新能源的影子:“肯定是 LG 新能源在背后操纵。他们在美洲市场竞争不过我们,就想在国内用专利诉讼拖慢我们的进度。”
周工立刻组织团队核查绿能科技的专利:“苏总、陈总,我们查了,绿能科技的专利是 2022 年申请的,而我们的电极材料配方在 2020 年就已经申请了专利,而且他们的专利权利要求书里,很多技术特征都是现有技术,根本不具备创新性。我们可以向专利局提出专利无效宣告请求,同时反诉他们恶意诉讼。”
陈默点了点头:“立刻成立专项法务团队,由林薇牵头,联合京都律师事务所的张教授,尽快准备专利无效的证据。另外,联系行业协会和媒体,揭露绿能科技的恶意诉讼行为,不能让他们抹黑我们的品牌。”
一周后,苏氏集团召开新闻发布会。林薇在发布会上展示了苏氏集团的专利申请文件、研发日志和实验数据,证明其电极材料技术的自主性和领先性。张教授也出席了发布会,从法律和技术层面分析了绿能科技专利的无效性:“绿能科技的专利缺乏新颖性和创造性,其核心技术方案在 2019 年的国际期刊上已有公开报道,属于现有技术,不符合专利授权条件。”
新闻发布会后,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纷纷发声支持苏氏集团。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电池工业协会联合发表声明,谴责绿能科技的恶意诉讼行为,呼吁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绿能科技的股价应声下跌,LG 新能源也因为涉嫌操纵市场,被中国证监会调查。
两个月后,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宣告绿能科技的专利无效,法院也驳回了绿能科技的诉讼请求,并支持苏氏集团的反诉,判决绿能科技赔偿苏氏集团经济损失 2000 万元。
危机解除后,苏氏集团的业务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中国重汽的氢能源重卡正式量产,首月销量就突破 1000 辆,成为国内重卡市场的 “黑马”;张家口储能电站顺利并网,年发电量达到 1.2 亿千瓦时,减少碳排放 8 万吨;第四生产基地如期投产,年产 30GWh 的固态氢电池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出口到欧洲、美洲市场。
这天上午,陈默和苏晴受邀参加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论坛”。在论坛上,陈默发表了题为《固态氢电池:赋能重卡与储能,助力双碳目标》的演讲,详细介绍了苏氏集团在重卡和储能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应用成果。演讲结束后,国家工信部的官员找到他们,邀请苏氏集团参与 “国家氢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的制定,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之一。
“这是对我们技术实力的认可。” 苏晴看着陈默,眼里满是骄傲,“我们终于从一个追随者,变成了行业的引领者。”
陈默握住她的手,语气坚定:“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未来,我们还要将固态氢电池应用到船舶、飞机等领域,让清洁能源覆盖更多的出行场景。同时,我们还要在全球范围内建设更多的生产基地和加氢站,推动氢能源产业的全球化发展。”
论坛结束后,陈默和苏晴返回江城。车子行驶在长江大桥上,苏晴看着窗外的江水,轻声说:“还记得我们第一次一起去印尼考察吗?那时候我们还在担心东南亚市场能不能打开,现在我们的产品已经卖到了全世界。”
“是啊,时间过得真快。” 陈默笑着说,“但我最庆幸的是,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你都一直在我身边。”
苏晴靠在陈默的肩膀上,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以后的路,我们还要一起走下去。”
回到公司后,陈默和苏晴立刻召开高管会议,部署 2025 年的工作计划。会议决定:在欧洲建设第二座生产基地,年产 15GWh,供应欧洲重卡和储能市场;与中国船舶集团合作,开发氢能源集装箱船,开拓海洋运输市场;加大研发投入,启动 “固态氢电池下一代技术” 的研发,目标是将能量密度提高到 600Wh/kg,充电时间缩短到 8 分钟以内。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苏氏集团的全球化布局稳步推进。欧洲生产基地在德国汉堡开工建设,中国船舶集团的氢能源集装箱船完成设计,下一代固态氢电池的研发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 实验室样品的能量密度达到了 580Wh/kg,距离 600Wh/kg 的目标仅一步之遥。
这天晚上,陈默和苏晴站在公司的顶楼,看着脚下的江城夜景。远处的第四生产基地灯火通明,运输电池的卡车源源不断地驶出;长江上,几艘氢能源观光船正在航行,船上的灯光与岸边的灯火交相辉映。
“我们做到了。” 苏晴轻声说,声音里满是自豪,“我们的固态氢电池不仅改变了汽车和储能行业,还在推动整个能源体系的变革。”
陈默紧紧握住她的手,眼神望向远方:“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让氢能源成为全球主流能源之一,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而我们,会一直在一起,见证这一切的发生。”
夜风轻轻吹过,带着长江的水汽和城市的烟火气。陈默和苏晴并肩站在顶楼,看着远处的星星点点,仿佛看到了氢能源产业的美好未来。他们的爱情,如同这固态氢电池一样,历经风雨却愈发坚固;他们的事业,如同这冉冉升起的朝阳,在全球新能源的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